精英家教网> 试卷> 2006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33分)

 
 
考点
答案
分值
说    明
1
语音文字辨析
B
3
B项都读línɡ,A项“跹”读xiān,其余都读qiān;C项“帙”读zhì,其余读chì:D项“逦”读lǐ,其余读lì,“唳”字改为“戾”。
2
词语
运用
A
3
保证: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主权国家领导人在外交辞令中不应用此词。应改为“承诺”。“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B.不齿:不愿提起。C.背道而驰:双方朝相反的方向跑。比喻彼此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反。D.煮熟的鸭子飞了:比喻有把握到手的东西意外地失去了。
3
语病
辨析
D
3
A.“抄袭……著作权”搭配不当。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B.杂糅导致“已成为社会的……”一句主语不明。 C.歧义,产生在“和”连接的对象上。一种理解是“吴燕生”和“刘竹生”共同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研究 , 另一种是“吴燕生”和“刘竹生领导的科研小组”一起在研究。如果是第一种意思,应在“领导”前面加上“共同”一词;如果是第二种意思,则应在“和”后面加一个“由”,这样才能消除歧义.
4
衔接
连贯
D
3
本段文字节选自美国《独立宣言》。
5
信息
筛选
B
3
体现在第二段“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和“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A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普通话”意思不同。 C普通话是语言,不是语言中的某些具体词汇。D是指已被人们所熟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可以是普通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方言。
6
文意
理解
C
3
从上下文看,“责难”是某些人对“港台腔”提出的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二者意义指向不同。
7
归纳
推断
C
3
C.作者在文章中没有这样的意思,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A见原文第一段末句和第四段经二句。B见原文第二段最后两句“其实……”和最后一段“若一定要‘查户口’……”。D符合文章的总体观点,是利用语言交流中“功利性”规律的具体方法。
8
文言
实词
B
3
巡察。
9
文言
虚词
D
3
D、连词,那么、就;连词,却、可是。A.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B.副词,表先后,于是、就。C.介词“到”  
10
信息
筛选
A
3
“遇事敢言”,包含“遇事”“敢言”两点内容,②③完全符合条件,第⑤句也是当皇帝谈及“卿所当慎”时,他立即劝戒皇帝用人要公正。第①句写吴育拒绝宦官的无理要求。第④句不是吴育所说的话。第⑥句写吴育的“行”。   
11
分析
鉴赏
C
3
C。“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文中没有信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文言翻译](8分)

(1)读书人没有做官的时候,没有人不严格约束自身的( “仕:做官”“律身:约束自己”各1分)

(2)他的清苦生活有为一般人所绝对不能忍受的地方。( “为……所:表被动,可不译” “万:绝对”“堪:忍受”各1分)

(3)这两个人真的像泰山、华山两座山峰一样,一同标明了廉洁人生的高度( “斯:代词”“泰、华;作比喻” “标:动词”各1分)

参考译文:

陈清端又叫陈瑸,辞官后再回归故里,讲学五年,没有跨入官府一步。他经常说“贪婪钱财不在多,哪怕极少的钱,就像贪污了千百万”。后来曾经拿了这句话与清圣祖对答,清圣祖表扬了他。读书人没有做官的时候,没有人不严格约束自身的,而做了官以后仍有人(出于污泥而不染)能够因清正廉洁闻名,知道了陈清端的事迹后就更加相信了。后来陈清端担任古田县令,迁转官职到台湾,督察四川文化教育,巡按台湾厦门,督抚湖南、福建,独自一人在外,将近二十年,没有带过家属,没有延请幕僚。陈清端的儿子相隔数千里,没有能力坐船坐车,因而一次都没有能去看望父亲。陈清端的仆从只一两个人,食堂里总是以瓜果蔬菜作为经常食用的菜谱,他的清苦生活有为人情所万万不能承受的地方,但是陈清端公却能平静地习惯过这种生活,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改变。清圣祖把他看成“苦行老僧”,还说过:“自古以来的清官,估计没有谁能超过陈清端的。” 陈清端的廉洁如壁立千仞,与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清恪,都获得了皇上的赞许,这两个人真的像泰山、华山两座山峰,一同标明了廉洁人生的高度。 

 (节选自《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第77页)

13.[古诗鉴赏](8分)

(1)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填对两空得1分,填对3空得2

分。只填对一空不得分。)

(2)“怅”字。(1分)诗歌前两句写作者“望”见的是“夕阳”“绿杨”等传达“哀情”的景物,后两句写无人送别的亲身感受,语意着力突出“孤独”,(1分)而这些都能较好地表现“留别”时的“怅惘”情结。(1分)(意到即可。)

(3)沈德潜说此诗“情致缠绵,比唐人作更翻得别”。其别就别在不落前人以“长亭”和“折柳”来写离别的俗套,于常见景、熟用语中翻出比友人相送和“为唱阳关曲”更令人不堪的新意。试想前人离别,临行尚有人折柳相赠、以酒乐慰情,其愁仅在“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诗人却连这一点慰藉也不具备,一人来去匆匆,心情自然也远非通常的“黯然销魂”可比。也正因为此,诗人才不得不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溪亭,“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来细细地加以品味。(此答案节选自鉴赏辞典。)

    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的均可得满分。

(此题评分宜宽,凡作了答的,可按2分、3分两等级评分)

 14.[名言名句](5分)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2)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白居易《琵琶行》)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此题评分标准:默写4分,每空1分。学生答案凡有错字、别字、漏字、颠倒字等和课文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此空无分。作家或作品1分,每空0.5分。

五.(21分)

15.(6分)

本文中,“母亲的味道” 是一种甜(或温馨和亲切)的味道,(因为作者怀念喜欢喝卡耳庇斯的母亲的拥抱和关爱)(3分);但更多的是一种酸酸的、苦涩的的味道(因为‘“母亲”的一生是穷苦而辛劳的一生,不能再一次让母亲喝到卡耳庇斯,给作者留下了无尽的难过和遗憾。)(3分),

或:作者把酸牛奶和母亲加以类比,是想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母亲既有辛酸苦涩,又给家庭和孩子带来甜蜜。(意到即可。)

16.(6分)

原文用短句或单句形式,运用外貌描写,一句一个形象,(3分)凸显出了母亲的悲苦、弱小(1分)。修改后的句子,使用长句或复句形式,(1分)描述和缓平淡,淡化了母亲形象的悲苦意味;关联词语“不仅……而且”用在记叙文中,也显得生硬(1分)。(意到即可。)

(本题难度最大,是拉开差距的题目。但只要学生答了,就不要给零分。)

17. (5分)

这是母亲留在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或最刻骨铭心)的两句话,母亲对喝卡耳庇斯的喜爱和愿望,给作者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和遗憾。(2分)独立成段,能起到强调、突出文章情感的作用。(3分)(意到即可。)

18. (4分)

这张借钱的明信片是12年前的“我”送来的(1分),所以母亲很珍惜这带着子女一些信息的物件(1分)。这个细节或行为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声而又深挚的爱(2分)。(意到即可。)

(本文译者为周作人)

六.(15分) 

19.(6分)

参考:

1、  您这次大陆之行是否对“少小离家老大回”有了新的感触?

2、  这里的变化哪些方面和您预想的不一样?

您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这里的变化?

3、  台北华灯璀璨的夜景和长安街的夜景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长安街的夜景里有中华的现代文化,您的看法呢?

面对长安街的夜景,使你联想到什么?

20. (4分)

参考(1)大概研究学问非研究到有了呆气的境域,钻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学家思创造一物,发明一理,当其在未创造未发明之前,人莫不讥为梦想,甚乃狂易jxfz0259_0010_1,认为徒耗光阴,结果辽远,而彼科学家独能不顾讥笑,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jxfz0259_0010_2,,,,,,,,,,,,,,,,,。。   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邹韬奋《呆气》

参考(2)所以,研究学问,是需要有一点呆气的,否则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种呆气正是整个人类前进的动力。中国有句古话: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智和大辩者,表面看上去是确实有点呆气的,但这“呆气”其实是一种忘我的奋斗和献身精神。他认定一个目标,忘我地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公而忘私。他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

21.  (5分)

(1)       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山、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

(2)       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其寓意为表示公“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

(3)       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

说明:分三点回答,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三点全对得满分。

(答案内含3点即可。强调说清楚,但不一定非要按参考答案的顺序不可。)

七.(60分)

22.作文(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参考译文: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父亲叫吴待问。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连续主持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来来往往索要财物,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开列出具体数目,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索要牛驾车,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互相提醒警告,不敢胡作非为。

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做了苏州通判。庆历五年,授予右谏议大夫和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大臣,其危害则很难抵挡。”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于是又叫他做枢密副使。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 , 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他在二府任职时,他父亲以列卿身份上朝,吴育觉得不自在,请求撤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等到他出任永兴军职,他父亲身体还康健,用轿子迎接侍候,当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值得荣耀的事情。晚年在西台任职,与宋庠用诗歌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