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D  模样mú   2、B  一筹莫展 3.C  4.B(A是贬词,因望文生义和不注意适用对象而错;C是形容为人直率的意思,因望文生义而错;D指两姓联姻,因不注意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而错)  5.B(A句动宾不当,C句前后重复,D句"不仅"位置不当,并使"许多人"存在歧义)  6.D(《奥德赛》是荷马史诗。此处应是《奥赛罗》,莎士比亚剧作)

二、7  B  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8  D  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流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 

9  D  “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说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      10  C  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然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三、11.B(“济”意为“救助”) 12.C(此处古代汉语意和现代汉语意同,均为所获利润的意思。A此处“故事”古代汉语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汉语“故事”意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使”古代汉语意为命令、管辖;“者”,用于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应断句为“可使者”,意为能够管辖的地区。现代汉语“使者”意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多指外交人员;D“自费”此处古代汉语意为自己耗费,现代汉语“自费”意为自己负担费用) 13. A(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在……方面”“对于……方面”;后者也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给”。B均用作助词。“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C均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均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和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4. D(排除①⑥,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15. C(“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 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凡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侯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的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 四、16.(1)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2)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 附文段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古代人的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为臣的人杀掉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答道:“毁灭仁爱的人叫做贼,毁灭正义的人叫做残,残贼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个‘独夫’的殷纣,没有听说杀过君主。”

17、(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叶和花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8、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畏途巉岩不可攀    雄飞雌从绕林间 ③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五、19.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 20.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21.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的识才之心。 22.画以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则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

六、23.①小华浇花弄湿(脏)了刘阿姨的被单。②略。要点:道歉并表示如何补救自己的过失。

24、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帜;尊老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

25、答案举例:(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只见过一面或聊过几句的人下判断或做结论了。(本题无统一答案,只要扣合所给材料,言之成理,语言通畅即可)。

七、26、作文导写    话题作文虽然在选材、文体上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但文章品位的高下还是容易看出来的,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意。    以“寻找”为话题写作,立意当然有高下之别。你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找”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找”!    参考拟题:1、寻觅净土。2、寻觅知音。3、寻梦人生。      例文                                                                        寻                     一    我已经很累很累了,躺着,听得见心脏微弱的呼吸,那泉水疲惫地从我的指夹穿过,手指机械地跃起,捧住,然后又一次喝到了水,抿嘴,那种滋润开始向全身扩散,闭上眼,我听到了人的话音。    “最西边儿那个村吗?把水引到那儿去?”    “嗯,虽然以前送过去很多,但谁知道……”一个老人的声音。    “怎么样?”    “死的死,病的病啊……”    我猛地站起身,远远望着那老人。“是他!就是爹在画像上画的那个,是的没错。天哪!”    我跪下,我远远地望着,我磕头,我哭了,我泣不成声,我使劲地哭……那就是我做梦都想去找的人啊,竟然就在眼前,在这儿……                     二    我刚满十八岁的时候,村里缺水,突然之间好像什么都没了。早晨醒来的时候,豆豆死了,它蜷缩在我的床前,叼着个瓢,地上干裂得开了缝--一只和我一起长大的狗,没了。走出门,秀秀恶狠狠地扑向我,疯了似的抓住我,歇斯底里地叫:“水!要水,水……”接着,她开始吮吸我的脖子,我哭着把她推开,她倒下,不动了--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没了。    爹告诉我:“孩子,动身吧,向东走,拿着这幅画,到山的那边去,去找他,他是爹年轻时最好    的朋友,十多年前咱村缺水的那一阵,他走了,后来,就有一个山那边的人来这儿说认识他,再后来,咱村就一直有人送水来。可现在……唉!”    爹和娘连夜把我“赶”走了,我就一直往东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咱村的水会没有了呢?一直在想,一直在想……                      三    我往东走,一直往东走,到处躺着死去的人,到处都有人趴着,抓住我的脚,渴求地望着我:“水!要水,水……”那是心脏的声音,他们早已喊不出声,他们放开我的脚,不动了。    我渴了,我想喝水。那泥地里有一滩水,我飞奔,我爬过去,快到了,快到了,我伸手--一群饥渴的“野兽”哄了上来,他们用自己仅有的力气争夺,他们用手打,用脚踢,他们互相撕扯着衣服,互相吮吸着脖子,即使是那粘稠的带着腥味的液体……疯了,全都疯了。    没有人和我一样愿意去找水,他们躺着,趴着,或是去抢别人的……    我一直在想,咱村为啥就缺水呢?一直在想,一直在想……                     四    我向东走,一直走,我哭,我舔尝自己的眼泪,直到眼泪耗竭。我要去找那画像中的人,要去找水,要救我的爹和娘……我走一步,两步,三步……停下,觉得惰性在逐渐萌发……    我一直在想,咱村为啥缺水呢?一直在想……                      五    终于,我看到了山!    ……    我跪拜,一个劲地拜,我哭,但没有眼泪!    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连滚带爬地“冲”,我竟然看到了一汪泉水。我的天哪!天哪!我跳下去,贪婪地扑过去。我躺下,身子湿了,全湿了,哈,我活了,有救了!!    可是,我竟没发现,我就像是那群抢水的“野兽”,只是在“抢”而已!                      六    我贪婪地享用泉水,一个月,两个月,一年……我就此忘了爹娘,忘了村里的人!    我睡在泉水里,没再去找画中的那人,我只是麻木地思考:“为啥咱村就缺水,为啥?”机械地不停地念叨。    我一直这样过着,直到今天……                       七    当我抬起头的时候,那画像中的人已经走远了,远处传来孩子的声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孩子,多好,他们只是孩子。    ……    “水儿,爹告诉你,这画像中的是一个勇士,他坚强,他和咱不一样,他为了俺村翻过了那座山,是去找水的。他找着了水,而咱这些人却找不到!水儿,一直往东走,别像村里的人,别停下,啊?……”    ……    现在,我苦心寻找的人啊,竟就在眼前;我想了好久好久的问题,就这样有了答案!      点评    本文以找水的故事,隐喻式地阐明人生的哲理,形象、精警,耐人咀嚼。文章多用短句,善用反复,有效地增强了节奏感和感染力。不足之处是个别句子表意较为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