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高中英语固学案

高中英语固学案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综合读写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子晚报近日,多省都在酝酿高考英语改革,方案要么是取消听力要么是不计入总分。无论是最近引发热议的“取消高考加分制度”,还是如今“弱化英语”的举措,都只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拼图。完成了一块拼图,固然值得高兴,因为这也是一种进步,但不能满足与现状,而应继续推进高考改革向深水更深处迈进。
材料二 如图所示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高考改革不能只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向深处迈进.
(2)简述材料二漫画的内容和寓义。
内容:漫画的正中是一本大大的打开的“高考”大书,左边站立着“语文”“数学”“综合”几本小书;右边站立着“英语”书,而那本“高考”书正对着英语书打开着.
寓义:高考过分热衷于英语,而将语文、数学等学科忘却于门外.
(3)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上,选手们围绕“高考英语该不该降分”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针对反方辩手的辩论,假如你是正方辩手,你该如何说?高考英语减分势在必行.减分不代表着没分,只是表明测试的标准放低,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英语基础的夯实.再则说,有的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对外来知识的研究,如中医学、中文,其本身就是在中国起源,为什么还要去参考外国文献呢?母语是国家兴盛的必要,外来语可以降低要求.
反方辩手:坚决反对取消高考英语,他们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应聘者的英语水平。经过高考的磨砺,学生打下了良好英语基础,为今后的求职之路增加了砝码,让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正方辩手:高考英语减分势在必行.减分不代表着没分,只是表明测试的标准放低,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英语基础的夯实.再则说,有的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对外来知识的研究,如中医学、中文,其本身就是在中国起源,为什么还要去参考外国文献呢?母语是国家兴盛的必要,外来语可以降低要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新课程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再试一次,好吗?》,回答后面问题。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如愿盼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学习成绩上一向颇为自负的我,在经历了那么沉重的打击后,对自己再也不敢有太大的信心。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自己锁在苦闷和遗憾中,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说任何话,木然而又无助。

  可毕业证总还得亲自去领的。从班主任惋惜而怜悯的目光中逃出来,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想流泪。在过去的那段极苦极累的日子里,我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去搭那架通往梦想的梯子,可在成功似乎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梯子却在猝不及防中倒了。我真的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

  出校门的时候,我不经意地一扭头,竟发现门的一侧贴有一张招聘启事。走近了细看,是市内一所普通中学招一名英语教师。条件是高中以上毕业,英语成绩好,口语佳。

  我突然想去试试。高中三年,英语成绩一直是我的骄傲。更何况,长大了,毕业了,我该自己养活自己了。我去报了名。

  那时离试讲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回家后我便忙着写教案,跟着录音机练口语。到试讲的前一天,我已对自己有了几分信心。

  第二天,校长把我带到教室门口。他拍拍我的肩:“对你,我们是比较满意的,这是最后一关了。记住,要沉着。”

  我望一眼教室,里面坐满了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学生,见来了新老师,都停下正在干的事,齐刷刷地一下子把目光聚到我身上。

  血往上涌,我的心,乱跳起来。

  我知道我不是个大方的女孩,但为那次试讲,我确实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心血,所以我以为有备而来,心就不会再跳手就不会再抖。

  走上讲台,我的鼻尖上已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坐在第一排的女班长一声洪亮的“起立”让我几乎一下子乱了方寸,忘了开场白。人是容易习惯的,对自己扮惯了的角色,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转变或者倒置,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我慌忙挥手叫他们坐下。我想我的神情一定很慌乱很窘迫,因为我分明听见几个男孩的窃笑声。一刹那间充斥我脑中的是有关形象问题试讲结果问题以及被淘汰掉后我再怎么办的问题,昨天还背得滚瓜烂熟的教案一下子找不到半点头绪。

  搜肠刮肚好几十秒种,我仍然找不到太多的话说,试着讲了几句,连自己都知道前言不搭后语。

  我知道我完了,心中已开始打退堂鼓:与其在讲台上出尽“洋相”,还不如趁早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去。

  “同学们,其实我多想陪你们走一程,可我太糟糕,我不能误了你们……”说完这句话,我无奈而抱歉地望一眼坐在后排正为我捏一把汗的校长,就想快快逃出去,逃出那种如浑身被针刺痛般的难受与尴尬。

  “老师,你等等!”

  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剪短发的、戴眼镜的女班长。

  “老师,再来一次,好吗?”

  “我……我不行。”

  “试一试,老师,你能行的,再来一次,好吗?”

  后面几个女孩子也附和起来。

  “再来一次,好吗?”

  然后,教室里一下子归于一片静寂,后排那几个等着看“好戏”的男孩子也正襟危坐起来。校长推推眼镜,笑望着我,微微颔首。

  四十多颗天真无邪的心,四十多双真诚的眼睛在那个时候汇成一股暖流和一个坚定的信念流向我、涌向我,突然间我觉得有好多的话要对他们说,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要讲给他们听。我想我不能离开那三尺讲台,否则我也许一生都再也找不着这么好的机会了。

  面对求知若渴而又善良真诚的学生,原本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呀!

  后来,那个剪短发戴眼镜的女孩成了我最得意的学生,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她对我说,老师,当初我为竞选班长三次登台“现丑”,第一次一句话都没说完整,第二次脸红心跳,第三次我换来了最热烈的掌声,每次上台前我都要劝自己“再来一次,好吗?”

  有些很简单很朴实的话却能让人受益终身。这道理我知道学生比我懂得更早。

  是呀,我们在岁月中穿行,在经受挫折与失败之后逐渐变得成熟。一次成功固然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因为人生太短太短,谁都不愿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走弯路去碰壁,可是,我们毕竟是凡人,而不是无师自通不试就会的全才,更不可能如“万金油”般在任何场合都老到自如。

  特别是初涉人世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试一次,再试一次。

1.为什么不说“我没有考上大学”而是说“我没有如愿盼来大学录取通知书”?________

2.“在过去的那段极苦极累的日子里”中的“那段日子”是指什么说的?文中哪些文字能说明“成功似乎已经唾手可得”?

________

3.“我”去报名应聘是出于什么心理?

________

4.“走上讲台,我的鼻尖上已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

5.“人是容易习惯的,对自己扮惯了的角色,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转变或者倒置,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

6.“可我太糟糕,我不能误了你们……”这是“我”的真心话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

7.同学们为什么能够再给“我”机会,希望“我”“再来一次”?删掉“好吗”是否可以?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嫩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团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猛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那石岩的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盘旋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痕,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最终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成长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拼搏。那粗如巨鳞,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怨怨。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石缝间的生命使“我”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

2.文章写了石缝间的哪些生命?这些生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________

3.第⑨段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你对这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从文中找出答案)

答:生物学的:________

哲学的:________

美学的: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答: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3届山西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同行的高度认同。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小题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想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同行的高度认同。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想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华中师大一附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为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例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当然,从广义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例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它的美是与自卫或攻击的有效性相关联的。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

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那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例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来如雷霆起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就是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

这个形式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用以探索前进道路的。所以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

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一个层次。但是,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七月的云层、五月的花,广场上的群众、刑场上的英雄……都是美的,但这不是艺术。艺术作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表现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艺术是创造物,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把没有经过人类物质手段加工的自然美(或原始美),排除出了艺术的畛域。百灵鸟的鸣声与《空山鸟语》同样好听,但它不是艺术;许多大理石的云纹活象米点山水,但它不是艺术;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堪称奇妙的图案画,但它不是艺术。与之相反,石器时代的绘画和非洲丛林中原始民族的舞蹈,虽然简单粗糙,却仍然是艺术。因为它们的美是人的创造物。

(摘编自社科网《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离不开技巧,它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

B.美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但这不等于艺术。

C.艺术是一种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精神现象。它不直接诉诸理性。

D.艺术可以表现人类情感,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技巧有别于其他技巧,艺术创作有别于其他创作。其区别的前提在于美。巧妙的政治手腕体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所以它应属于美的范畴。

B.艺术追求实效的象征——美,例如书法、绘画都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它不追求直接的实效。而武术是追求实效的活动,它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C.各类艺术之间都要表现一种共同的东西,这是一种抽象的运动形式。公孙舞剑与张旭狂草之间就体现了这一共同的东西。这一共同的东西就是美。

D.艺术是诉诸感性的一种美。而工业设计和科技发明,尽管也可以是美的,但这种美是与有效性相关联的。它们仍是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活动,并非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但它首先应该是美的。生产中人们喊出的劳动号子是美的,若配以音乐供人奏唱,那它就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B.艺术即美,但美不一定是艺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其势雄放,宏阔壮美,这是大自然呈现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但它不是艺术。

C.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界中的黄莺鸣声婉转,动听而已,而杜牧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才使黄莺的鸣声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D.非经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美,不属于艺术。九寨沟的叠瀑是自然美,故非艺术;断臂维纳斯雕像,其断臂非人有意为之,故也不是艺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为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例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例如工业设计或科学发明)区别开来,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现象。它直接诉诸感性而不诉诸理性。所以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例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从而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当然,从广义上说,美的领域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以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有一个美不美的问题。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例如诉诸视觉的武术技巧也可以是美的,它的美是与自卫或攻击的有效性相关联的。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活动。说这种活动是美的,是说这种活动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不等于说武术就是艺术。
    艺术不追求直接的实效,它追求的是美--实效的象征。如果武术活动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仇恨与意志力,那它就是在追求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艺术的领域,从而同其他艺术相通。例如同书法和绘画相通。公孙氏的剑器舞,“来如雷霆起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给了张旭以巨大的启发,使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剑舞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运动形式,就是表现着人类情感的力的运动形式。
    这个形式是人类的感性动力按照情感的逻辑创造出来用以探索前进道路的。所以它并不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外。它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能力,一种客观化了的人的主观体验。艺术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美。
    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为艺术。离开了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很难理解艺术是什么。
    艺术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任何事物,它必须首先是美的,然后才有可能是艺术,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一个层次。但是,并非一切美都是艺术。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七月的云层、五月的花,广场上的群众、刑场上的英雄……都是美的,但这不是艺术。艺术作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人类通过一定有意识的劳动实践,对现实材料进行一定有意识的提炼和加工,使之成为自己情感和生命力表现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艺术是创造物,这是艺术概念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把没有经过人类物质手段加工的自然美(或原始美),排除出了艺术的畛域。百灵鸟的鸣声与《空山鸟语》同样好听,但它不是艺术;许多大理石的云纹活象米点山水,但它不是艺术;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堪称奇妙的图案画,但它不是艺术。与之相反,石器时代的绘画和非洲丛林中原始民族的舞蹈,虽然简单粗糙,却仍然是艺术。因为它们的美是人的创造物。
(摘编自社科网《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艺术离不开技巧,它靠技巧来表现和创造美;但若没有美,技巧也就白费了。
B.美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凡是正确的有效的,都是美的,但这不等于艺术。
C.艺术是一种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精神现象。它不直接诉诸理性。
D.艺术可以表现人类情感,是人类有意识地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艺术技巧有别于其他技巧,艺术创作有别于其他创作。其区别的前提在于美。巧妙的政治手腕体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所以它应属于美的范畴。
B.艺术追求实效的象征--美,例如书法、绘画都是一种追求美的艺术,它不追求直接的实   效。而武术是追求实效的活动,它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C.各类艺术之间都要表现一种共同的东西,这是一种抽象的运动形式。公孙舞剑与张旭狂草     之间就体现了这一共同的东西。这一共同的东西就是美。
D.艺术是诉诸感性的一种美。而工业设计和科技发明,尽管也可以是美的,但这种美是与有    效性相关联的。它们仍是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活动,并非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但它首先应该是美的。生产中人们喊出的劳动号子是美的,若    配以音乐供人奏唱,那它就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B.艺术即美,但美不一定是艺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其势雄放,宏阔壮美,这是大自    然呈现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但它不是艺术。
C.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界中的黄莺鸣声婉转,动听而已,而杜牧一句“千里莺啼绿映    红”才使黄莺的鸣声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D.非经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美,不属于艺术。九寨沟的叠瀑是自然美,故非艺术;断臂维纳斯雕像,其断臂非人有意为之,故也不是艺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中“口”为命题而设)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进士,累官工部侍郎。性伉直,东林、齐、楚、宣、浙之党诋排,而弘图一无所附丽。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削籍,而名愈高。其在工部,宦者张彝宪督部事,弘图耻□并坐,七疏乞休,帝怒。复罢归。踰年而怀宗思之,召至阕,咨以时事,补南京兵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
甲申,福王立。以弘图物望所属,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江北被兵郡县两年之内蠲其正税等八议,并优旨答之。
    未几,马士英辅政,弘图、张慎言等持正,廷议起废,慎言举用吴甡。士英党诚意伯刘孔昭率诸勋臣斥慎言于朝,声震殿陛。弘图曰:“文武各有所司。即文臣中,各部不得侵吏部之权,武臣何得越职□争之?”既而士英疏荐阮大铖,曰:“大铖名在丹书,非其罪也,人诬之耳。”大铖因前奏冤陷,而引弘图为证,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弘图乃曰:“大铖顷者陈说,臣不知,无所参驳。若其起用,关系非细。昔崔、魏乱政,先帝首锄大憝,钦定逆案,以遏群邪,大铖与焉。以先帝明察,岂容擅改?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士英愤然曰:“臣荐大铖,非受贿也。何不光明之有?”而卒起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之北使也,弘图奏:国书如古称可汗故事,使礼尊会典,不可屈膝以致辱命。当是时,国朝方议遣师南下,而懋第至,守其议倔强不屈,国书无由达,使事不终,南征遂决。 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其后遣中官督畿辅、浙、闽饷,复设东厂,弘图皆力争之。士英怒,矫旨切责,因力求去。八月,加太子少师,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致仕。弘图在阁,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及去,遂无□忌。时山东已失,弘图流寓吴门,已复渡江入浙东。弘光亡,泣涕绝食,卒于会稽之竹园。
    逸史曰:金陵立国,弘图与小人同朝,不激不随,持正守直,有足观者。 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弘图虽非济变材,使其幸而当平世,固一贤宰相也。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注】①丹书: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②国朝:指清朝。《南疆逸史》记述南明历史,作者温睿临为清朝人,故称清朝为国朝。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尝为御史,与逆阉忤忤:违逆
B.两年之内蠲其正税蠲:减免
C.以弘图素不附党,必不忌己也忌:嫉妒
D.士英尚威之,不敢肆志肆:放纵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①弘图耻口并坐
②武臣何得越职口争之
③及去,遂无口忌
A.与  且  以    B.与  而  所
C.其  且  所    D.其  而  以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B.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C.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D.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高弘图性格刚正耿直。他不介入任何党派纷争,曾因与宦官不睦,先后两次被罢官。
B.高弘图很有名望。福王即位,他官任礼部尚书,提出的八点建议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C.高弘图持守公道。他曾因刘孔昭越职侵权而当堂责问他,并坚持原则不为阮大铖开脱。
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被马士英假传圣旨斥责,就极力请求离职,不顾国家安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即如士英奏,乞下群臣集议,以彰公论,则用大铖亦自光明。
②议者谓弘图不达时势,执承平故事,以虚文酿祸,然其时廷臣皆莫之计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是为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作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林也生得平适,鸟鸣也乐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做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上又悠悠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着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西湖梦》节选)

1.写出你对这篇散文中几个词语的理解。

1)第三段中“一架僵硬机器”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第五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内含是否相同?

2.最后一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借代、比喻的方法,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句中“梅瓣”“鹤羽”指代的是              。(答案不超过10个字)这里使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其好处是                       。(答案不超过22个字)

2)“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提示了其主体                 的特点。(答案不起过12个字)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白居易、苏轼对自然、社会及苏堤建筑有着较为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最高水平。

B.白堤、苏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苏二人及社会的整体认识,借此表达了一种遗憾、一种批判。

C.作者称赞了林和靖的清高和才华,认为他才真把隐士“做道地、做漂亮了”,后来的归隐者不过是东施效颦。

D.文中白、苏与归隐文人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热情赞扬了白、苏的积极入世,对归隐者也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E.作者由西湖的历史遗迹及故事引起思索,谴责了封建的用人制度,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文人归隐给予了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是为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作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林也生得平适,鸟鸣也乐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了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做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上又悠悠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着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西湖梦》节选)

1.写出你对这篇散文中几个词语的理解。

1)第三段中“一架僵硬机器”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第五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内含是否相同?

2.最后一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借代、比喻的方法,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句中“梅瓣”“鹤羽”指代的是              。(答案不超过10个字)这里使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其好处是                       。(答案不超过22个字)

2)“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提示了其主体                 的特点。(答案不起过12个字)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白居易、苏轼对自然、社会及苏堤建筑有着较为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最高水平。

B.白堤、苏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苏二人及社会的整体认识,借此表达了一种遗憾、一种批判。

C.作者称赞了林和靖的清高和才华,认为他才真把隐士“做道地、做漂亮了”,后来的归隐者不过是东施效颦。

D.文中白、苏与归隐文人构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热情赞扬了白、苏的积极入世,对归隐者也给予了深厚的同情。

E.作者由西湖的历史遗迹及故事引起思索,谴责了封建的用人制度,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对文人归隐给予了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年初,北京等城市的连续雾霾天气让PM2.5这个专业术语成为大众热词。在今年的“两会”上,PM2.5也成为代表热议的词汇。PM2.5的治理成为北京“头等大事”。你所在的班级要通过宣传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请根据要求,完成9—11题。

9.作为板报员,请你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三条主要信息,作为“介绍PM2.5”板块的小标题。(3分)

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指的是细颗粒物,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PM2.5能够随着呼吸进入人的肺部,所以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人类纤细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是 PM2.5的近三十倍。PM2.5颗粒非常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PM2.5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及铅、钠、镁等金属元素。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能导致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

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PM2.5。

10.“北京大手笔”板块摘引了市委书记刘淇3月份访问联合国内罗毕总部时的谈话内容,请你根据下面的谈话内容,概括出北京市政府治理PM2.5将要采取的四项措施。(4分)

    目前,北京市同时在兴建11个地铁项目,年底地铁总里程将达到420公里;至2015年,地铁通车将达660公里;至2020年,计划建成长达1000公里的地下交通网络。届时,一半以上的北京乘客将使用地铁轨道交通出行。

北京市今年将在平原地区植树20万亩,覆盖130平方公里,未来五年植树100万亩,将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

北京将不断降低燃煤用量,提高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量。

北京市将建设27个监测点,实时公布“PM2.5”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11.请你在“看世界”板块所使用的两则材料后写出一个结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前我国治理PM2.5的重要性。(3分)

【材料一】

美国国会早在1963年就通过了《洁净空气法》,该法案首次指出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美国此后开始根据该法案颁布全国空气质量标准。1990年开始实施的《洁净空气法》修正案,则规定了更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对189种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标准。2006年,美国环保署规定全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任一地区、任一24小时周期内,PM2.5最高浓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浓度标准则是每立方米小于等于15微克。

【材料二】

世界部分国家(组织)空气中PM2.5含量最高标准

国家/组织

年平均

微克/立方米

24小时平均微克/立方米

备  注

WHO准则值

10

25

2005年发布

澳大利亚

8

25

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

日本

15

35

2009年9月9日发布

中国

35

75

拟于2016年实施(征求意见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记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毕淑敏
   ①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②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③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删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④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⑤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⑥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⑦请在剩下的四类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⑧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⑨老师说,继续划去一样,只剩两样。
   ⑩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⑪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
   ⑫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⑬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固守的字--笔。
   ⑭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
   ⑮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乙】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1)整体感知。
①【甲】文中面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做选择时,为何最终留下了“笔”?
它是我生命中的真爱,是我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
②概括【乙】文所选语段记叙的情节内容。保尔在墓地缅怀战友和对生命的哲思
(2)品析探究。
①【甲】文第⑫段“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请你结合语境揣摩同学哭泣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把它描述出来。(30字左右)
②【乙】文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环境描写 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了保尔缅怀烈士时敬仰、悲痛的心情
(3)联系全文,分析【甲】文结尾的妙处(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4)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你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5)名著知晓。
【乙】文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名),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