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维克多英语阅读6+1高一b版

维克多英语阅读6+1高一b版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1)

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

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

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文化表达。

D.

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2)

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

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

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

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

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

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

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的老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4月高考诊断测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小题1】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来

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C.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小题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B.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
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D.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届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小题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6分)
【小题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3-2014学年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永远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

——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

暮秋,原《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来访,带来他精心翻译的韩素音自传三部曲里《凋谢的花朵》中文版本,谈及韩素音近况,勾起我难忘的回忆。前日,突然传来韩素音逝世的噩耗,不免悲怆追感前事。

初识韩素音女士,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她明言:“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由此,她提议并资助设立“文学翻译彩虹奖”。几次颁奖之际,她亲来中国,设宴款待宾客,席间频频跟中国文艺界交流。以后,她一如既往每年访华,在北京“文采阁”摆宴席会友,走过来跟我和《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碰杯。我发现,杨宪益先生对跟周围人寒暄毫不感兴趣,独自默默饮酒,一遇韩素音却霎时容光焕发,谈兴甚浓,显示对她由衷的敬佩。可见,韩素音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除“彩虹奖”外,韩素音还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范围里支助“青年翻译奖”,企望这项事业后来有人。

韩素音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多。1999年,我翻译了韩素音少见的用法文写的作品《明天的眼睛》。该书犹如一部“世说新语”,以华夏五千年文化树为高标,远瞩人类社会的“明天”。同时,其中一章也用一颗海外赤子之心对中国的时弊痛下针砭。以译者所观,国人读之当思其愦愦。但在书稿付梓时竟被整章删除。我觉得此举欠妥。出我意料,韩素音这样有国际影响、蜚声天下的作家,并没有追究,表现了异乎寻常的雅量。或许只缘这发生在她总是竭力维护的中国。

韩素音在瑞士积极从事多项文化交流,通过“儿童园地基金会”主持一项国际性的儿童文学艺术评奖。1994年,中国女导演王君正拍的影片《天堂回信》获奖,该片颇得韩素音赏识——更因为该作品来自中国。晚上,韩素音举办关于当代中国的报告会,这也是她累年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旨在让西方人摆脱偏见,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97年6月,我赴洛桑出席国际奥委会的“文化论坛”,韩素音女士闻讯邀请我在莱蒙湖畔的“和平大饭店”共进晚餐,她的印度夫婿陆文星作陪。那晚,韩素音百忙中暂得宽余,向我回溯了她动荡的生涯历练。坐在她一旁的原印度上校陆文星文质彬彬,因无烈酒通体不适,端坐一语不发,妻子则不时唤他名字“文森特”,都已是耄耋老人了,还仍然相昵似凤凰于飞。韩素音为欧亚混血儿,母亲是比利时淑女,父亲是中国铁路工程师,有一半中国血统。可是,用小说《凋谢的花朵》里一个人物赫斯的话说,韩素音是“想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毅然决然从海外奔回中国,在四川省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民众效劳。新中国成立后,她年年访华写文章,为一个受尽西方列强凌践的民族的崛起讴歌。迟暮之年,她在莱蒙湖畔对我说:“中国是我最倾心的国度,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

2008年夏天,瑞士瓦莱州政府出资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为韩素音竖立了一座半身塑像,供来往行者瞻念。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专程到巴黎会晤我,说已经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以表故人的“乡土之恋”。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此事,一拖数年都没有结果。后来,玛丽•让娜•卢耶再度到巴黎约见我。这一回,她带来韩素音病重的消息。更让人忧心的是,韩素音的夫婿陆文星为其印度子女挪走了女作家几乎全部的稿费积蓄,陷对方于经济困境。对此,卢耶女士焦虑异常,希冀中国方面能向她落难的年迈女友伸出援手。我们于是跟国内有关单位联系,不料也均无回音。  

11月5日,中国媒体宣布:“国际知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11月2日在家中无疾辞世。”客观报道寥寥数语,似乎过于轻省了些。时下,人们关心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韩素音一生都在中国遭西方一些“教师爷”诋毁时挺身为正义抗辩,我想,她才是一位最让人尊敬、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优秀儿女。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第二自然段叙述杨宪益先生对周围人和对韩素音女士的不同表现,侧面突出了韩素音女士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B.《明天的眼睛》译稿出版时竟被整章删除,韩素音女士竟不闻不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雅量,只因为她相信中国、维护中国。

C.韩素音女士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这样写,能突出文末写的韩女士是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儿女。

D.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但此事后来却没有结果。

E.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与韩素音女士交往的往事,表达了对这位国际知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的敬重之情。

2.韩素音女士说“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你觉得这一点文章中有怎样的体现?请分点概括。(4分)

                                                                                          

3.文章副题“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这里“悲怀”蕴涵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宁夏银川市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主要是为了表现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1992年7月新核“铂-202”的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从侧面说明了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巨大。

E.通过本文对杨福家成长经历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2.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4.杨福家教授虽然取得了卓越的人生成就,但他始终怀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吉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表现了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独自合成了新核“铂-202”,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足见诺丁汉大学对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看重,这也是外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E.通过本文不同角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答:                                                                                

                                                                                

                                                                                 

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答:                                                                                

                                                                                

                                                                                 

4.通过本文,我们不仅钦羡杨福家教授取得的人生成就,更被他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届辽宁省等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6分)

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4月高考诊断测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母语文化及其他
  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同时,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1.对“汉字及母语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来

A.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是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体。

B.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文字。

C.英汉文字混杂,实际上是轻视民族文化和自信力缺失的表现。

D.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用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将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母语文化中。

2.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

B.中国人对计算机输入法的研究开掘,加快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脚步。

C.有人认为汉字难学是因为汉字不仅要表情达意、承载信息,还要注意书写艺术。

D.眼下,社会对汉语轻视与麻木主要是由我们的文化传承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加之英语的强势入侵造成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主要大国都在颁布法令维护本国语言。我国电视节目中如“NBA”“GDP”“WTO”等
外语和缩略词将告别央视,这是广电总局坚决维护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具体表现。

B.目前,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是汉字。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中,汉字表意最简洁。

C.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中,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因此,我们要保卫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D.文字之争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我们既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小题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小题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永远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
——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
暮秋,原《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来访,带来他精心翻译的韩素音自传三部曲里《凋谢的花朵》中文版本,谈及韩素音近况,勾起我难忘的回忆。前日,突然传来韩素音逝世的噩耗,不免悲怆追感前事。
初识韩素音女士,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她明言:“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由此,她提议并资助设立“文学翻译彩虹奖”。几次颁奖之际,她亲来中国,设宴款待宾客,席间频频跟中国文艺界交流。以后,她一如既往每年访华,在北京“文采阁”摆宴席会友,走过来跟我和《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碰杯。我发现,杨宪益先生对跟周围人寒暄毫不感兴趣,独自默默饮酒,一遇韩素音却霎时容光焕发,谈兴甚浓,显示对她由衷的敬佩。可见,韩素音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除“彩虹奖”外,韩素音还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范围里支助“青年翻译奖”,企望这项事业后来有人。
韩素音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多。1999年,我翻译了韩素音少见的用法文写的作品《明天的眼睛》。该书犹如一部“世说新语”,以华夏五千年文化树为高标,远瞩人类社会的“明天”。同时,其中一章也用一颗海外赤子之心对中国的时弊痛下针砭。以译者所观,国人读之当思其愦愦。但在书稿付梓时竟被整章删除。我觉得此举欠妥。出我意料,韩素音这样有国际影响、蜚声天下的作家,并没有追究,表现了异乎寻常的雅量。或许只缘这发生在她总是竭力维护的中国。
韩素音在瑞士积极从事多项文化交流,通过“儿童园地基金会”主持一项国际性的儿童文学艺术评奖。1994年,中国女导演王君正拍的影片《天堂回信》获奖,该片颇得韩素音赏识——更因为该作品来自中国。晚上,韩素音举办关于当代中国的报告会,这也是她累年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旨在让西方人摆脱偏见,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97年6月,我赴洛桑出席国际奥委会的“文化论坛”,韩素音女士闻讯邀请我在莱蒙湖畔的“和平大饭店”共进晚餐,她的印度夫婿陆文星作陪。那晚,韩素音百忙中暂得宽余,向我回溯了她动荡的生涯历练。坐在她一旁的原印度上校陆文星文质彬彬,因无烈酒通体不适,端坐一语不发,妻子则不时唤他名字“文森特”,都已是耄耋老人了,还仍然相昵似凤凰于飞。韩素音为欧亚混血儿,母亲是比利时淑女,父亲是中国铁路工程师,有一半中国血统。可是,用小说《凋谢的花朵》里一个人物赫斯的话说,韩素音是“想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毅然决然从海外奔回中国,在四川省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民众效劳。新中国成立后,她年年访华写文章,为一个受尽西方列强凌践的民族的崛起讴歌。迟暮之年,她在莱蒙湖畔对我说:“中国是我最倾心的国度,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
2008年夏天,瑞士瓦莱州政府出资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为韩素音竖立了一座半身塑像,供来往行者瞻念。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专程到巴黎会晤我,说已经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以表故人的“乡土之恋”。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此事,一拖数年都没有结果。后来,玛丽•让娜•卢耶再度到巴黎约见我。这一回,她带来韩素音病重的消息。更让人忧心的是,韩素音的夫婿陆文星为其印度子女挪走了女作家几乎全部的稿费积蓄,陷对方于经济困境。对此,卢耶女士焦虑异常,希冀中国方面能向她落难的年迈女友伸出援手。我们于是跟国内有关单位联系,不料也均无回音。  
11月5日,中国媒体宣布:“国际知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11月2日在家中无疾辞世。”客观报道寥寥数语,似乎过于轻省了些。时下,人们关心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韩素音一生都在中国遭西方一些“教师爷”诋毁时挺身为正义抗辩,我想,她才是一位最让人尊敬、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优秀儿女。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第二自然段叙述杨宪益先生对周围人和对韩素音女士的不同表现,侧面突出了韩素音女士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B.《明天的眼睛》译稿出版时竟被整章删除,韩素音女士竟不闻不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雅量,只因为她相信中国、维护中国。
C.韩素音女士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这样写,能突出文末写的韩女士是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儿女。
D.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但此事后来却没有结果。
E.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与韩素音女士交往的往事,表达了对这位国际知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的敬重之情。
【小题2】韩素音女士说“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你觉得这一点文章中有怎样的体现?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3】文章副题“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这里“悲怀”蕴涵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主要是为了表现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1992年7月新核“铂-202”的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从侧面说明了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巨大。
E.通过本文对杨福家成长经历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小题2】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小题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杨福家教授虽然取得了卓越的人生成就,但他始终怀有浓浓的爱国情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表现了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独自合成了新核“铂-202”,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足见诺丁汉大学对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看重,这也是外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E.通过本文不同角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小题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答:                                                                                
                                                                                
                                                                                
【小题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通过本文,我们不仅钦羡杨福家教授取得的人生成就,更被他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杨福家:没有爵位的校长
2006年3月15日晚,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由校学生会为同济百年校庆组织的“同舟讲坛”首场报告即将开场,主讲者是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
杨福家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在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为促成同步辐射的立项作了很多努力。1996年,著名的美国McGraw-Hill公司出版了杨福家与美国名校凡登比尔大学杰出教授哈密尔顿合写的英文专著《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在这一出版社出版专著被认为是一个科学家事业上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在当时,世界上已发现的2000多个核素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现的。在杨福家的带领下,经过漫长地攻坚,研究所终于率先合成了新核“铂-202”。1992年7月28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核素的版图!
杨福家是一位察事谏言的思想者。
杨福家有一个主张:既然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那么中国的大学校长就应该多走出去,你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你。
1997年2月6日,杨福家出席了克林顿总统的第45次早餐会,会上克林顿强调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思维敏锐的杨福家瞬间意识到了这个词的特殊意义。1997年9月,上海高教系统的一次座谈会上,杨福家谈到国外正在讨论的知识经济概念,也是自那时起,他收到了很多要求做这方面报告的邀请。但杨福家没有停止思考,他又从英国等一些国家城市从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到以服务业、文化内容产业等新型经济以及波士顿大学对周边地区经济贡献等实例来论证,对知识经济的特性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他应邀作有关“知识经济”的专题演讲有很多场,有人称他为“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且引起广泛关注的第一人”。
近年来,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围绕他对知识经济概念的阐释,到他对当下国内建一流大学的点评。他以自己一贯的直率和见识,直陈中国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发展、学校管理诸多方面的弊端。
杨福家是一位孜孜不倦,卓越理念的追求者。
与杨福家相知近30年的美国德州大学现任副校长冯达旋教授对杨福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兴趣,而且对科学以外的领域,如教育、经济以及中国的未来、世界的发展、大学所扮演的角色等都有广泛兴趣。
2000年12月12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董会郑重宣布,“鉴于杨福家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国际影响”,正式聘请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为该校第六任校长,也是诺丁汉大学历史上惟一一位没有爵位的校长。这是英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在杨福家的建议下,诺丁汉大学还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2004年,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始建设。此外,诺丁汉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分别建立了科研合作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全面合作也实质性启动,上海诺丁汉金融中心也在筹备中。
对杨福家任职诺丁汉校长这件事的意义,杨先生的好友冯达旋教授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德州人和篮球迷,我虽然十分高兴地看到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创造了NBA的历史,然而,如果将姚明的成就与杨福家所取得的、打破了近千年的英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丰功伟绩来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杨福家担任过的多种国内外社会团体职务中,他很看重的是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一职,因为这也与他付出的努力有关,而从中也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理念。1996年,杨福家受邀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成立30多年了,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杨福家决心争得这个席位。为此,他在参加会议前作了精心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作了斟酌。充分准备的结果是他被选上了。
1997年,在杨福家的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前学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能拿到一张入场券”的场景,表现了杨福家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起到了引出传主杨福家的作用。
B.作为一位核物理学家,杨福家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如出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长期间,独自合成了新核“铂-202”,这标志着核素的版图上有了中国一席之地。
C.“近年,对杨福家的报道已成为国内媒体的一个持续性现象”,因为杨福家将知识经济概念引进中国并作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英国诺丁汉大学正式聘请杨福家教授为该校校长,足见诺丁汉大学对杨福家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的看重,这也是外国高校首次选举一位中国公民担任大学的第一要职。
E.通过本文不同角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杨福家院士作为物理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认识到他作为教育家卓有建树、作为思想家充满使命感的一面。
【小题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福家是“察事谏言的思想者”?(6分)
答:                                                                          
                                                                              
【小题3】文中两次提到好友冯达旋对杨福家的评价,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通过本文,我们不仅钦羡杨福家教授取得的人生成就,更被他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6届内蒙古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渭南市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6分)

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

    (1)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他还曾说:  “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自来水”到“电灯泡”,从“马路”到“僻房”,从“出租车”到“麦克风”,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6)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7)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8)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年龄、  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9)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

1、第二段中的“胎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可贵”在于(1)                 ;(2)                           

3、作者认为,普通话“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这种“抵消”体现在4、第七段中“活的化石”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5、第八段中“语言的生态平衡”是指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方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B、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C、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7、为什么要保护方言?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