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五年级数学北师版

五年级数学北师版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综合读写

9.九年级开展以“青春随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扩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影响,班长负责设计一张海报。他根据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拟出了海报宣传语的前半句,请你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是的,花季雨季的我们,都拥有灿烂的天真笑容,都拥有五彩的青春梦想,但只有珍惜美好的青春岁月,不要让似水的年华付之东流,用我们的活力、智慧、汗水去拼搏、击奋斗,才能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拥有青春五彩梦,莫让年华付水流。
(2)我们正值青春,思维活跃,善于探索,日渐睿智。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把握文意,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
材料一:《晋书》有言:“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材料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材料三:天空容留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容留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佚名)
材料四:有人批评林肯总统:“你为什么让政敌变成朋友?你应该消灭他们。”“当我们与政敌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温和地说。后来,林肯再度当选美国总统。
这些材料都告诉我们:胸怀博大者,方能目光高远;宽容他人者,更能成就大业
(3)下面是李阳同学为“用青春谱写爱的赞歌”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三则材料是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四
 材料一  24岁的无臂钢琴师刘伟,凭借顽强的毅力,苦练琴艺,最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材料二  北京大学的保安甘相伟,来自湖北农村,他通过艰苦努力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并出版了个人专著《站着上北大》。
 材料三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客车失控冲向学生的瞬间,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轮下。
 材料四“分人”刘翔走出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的低谷,不断创造佳绩。在2012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比赛中,以12秒87的成绩强势夺冠,再回巅峰。
 材料五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孟佩杰,七八岁时就担当起照料养母的重任,后来又带着母亲去上学,这个“久病床前无孝女”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4)在活动结束的晚会上,肖雅同学深情地说道:“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的年轮;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的欢韵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啊,青年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但由于太激动,只说了两句就停住了,这时你及时仿照肖雅的句式续说了一句,同样表达心中的感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届内蒙古包头市三十三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我 的 同 班
冰 心
L女士是我们全班男女同学所最敬爱的一个人。大家都称呼她“L大姐”。她是闽南人,皮肤很黑,眼睛很大,说话作事,敏捷了当。在同学中间,疏通调信、排难解纷,无论是什么集会,什么娱乐,只要L大姐登高一呼,大家都是拥护响应的。
在医预科的末一年,有一天,我们的班导师忽然叫我去见他。在办公室里,他很客气的叫我坐下,婉转的对我说,校医发现我的肺部有些毛病,学医于我不宜,劝我转系。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要学医,是十岁以前就决定的。因我的母亲多病,服中医的药不大见效,西医诊病的时候,总要听听心部肺部,母亲又不愿意,因此,我就立下志愿要学医,学成了好替我的母亲医病。在医预科三年,成绩还不算坏,眼看将要升入本科了,如今竟然功亏一篑!从班导师的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连路都走不动了。
在生理学实验室。我说:“L大姐,我不能同你们在一起了,导师不让我继续学医,因为校医说我的肺有毛病……”L大姐愕然,说“不是肺痨吧?”我摇头说:“不是,据说是肺气枝涨大……无论如何,我要转系了,你看!”L大姐沉默了一会,便走过来安慰我说:“可惜得很,像你这么一个温和细心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个很好的医生,不过假如你自己身体不好,学医不但要耽误自己,也要耽误别人。同时我想信你若改学科,也会有成就的。人生的路线,曲折得很,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她赶紧又加上一句:“你素来对文学就极感兴趣,我常常觉得你学医是太可惜了。”我听了大姐的话,转入了文学系。在她指导鼓励之下,我渐渐地消灭了被逼改行的伤心,而增加了写作的勇气。至今回想,当时若没有大姐的勉励和劝导,恐怕在那转变的关键之中,我要做一个颓废而不振作的人吧!在我教书的时候,L大姐已是一个很有名的产科医生了。在医院里,和在学校里一样,她仍是保持着领袖的地位,作一班大夫和护士们敬爱的中心。在那个大医院里,我的同学很多,我每次进城去,必到那里走走,看他们个个穿着白衣,挂着听诊器,在那整洁的甬道里,忙忙地走来走去。闻着一股清爽的药香,我心中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兵士,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也许是羡慕,也许是伤心,虽然我对于我的职业,仍是抱着与时俱增的兴趣。
抗战前一个月,我从欧洲回来,正赶上校友返校日。那天晚上,我们的同级有个联欢会,真是济济一堂!十余年中,我们一班同学,差不多个个名成业就,儿女成行(当然我是一个例外),大家携眷莅临,很大的一个厅堂都坐满了。觥筹交错,童稚欢呼,大姐坐在主席的右边,很高兴地左顾右盼,说这几十个孩子之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她接引降生的。酒酣耳热,大家谈起学生时代的笑话,气氛愈加热烈了。主席忽然起立,敲着桌子提议:“现在请求大家轮流述说,假如下一辈子再托生,还能做一个人的时候,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哄然大笑。于是有人说他愿意做一个元帅,有人说愿做个百万富翁……轮到我的时候,大姐忽然大笑起来,说:“×××教授,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女人。”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当着许多太太们,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也笑着反攻说:“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L大姐说:“不,我仍愿意做一个女人……”
盛会不常,佳时难再,那次欢乐的聚会,同班们三三两两的天涯重聚,提起来都有些怅惘。事变后,我还在北平,心里烦闷得很,到医院里去的时候,L大姐常常深思的皱着眉对我们说:“我呆不下去了。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我们都走吧,走到自由中国去,大家各尽所能,你用你一枝笔,我们用我们的一双手,我相信大后方还用得着我们这样的人!”大家都点点头。我说:“你们医生是当今第一等人材,我这拿笔杆的人,做得了什么事?假若当初……”大姐正色拦住我说:“×××,我不许你再说这些无益的话。你自己知道你能做些什么事,学文学的人还要我们来替你打气,真是!”
一年内,我们都悄然的离开了沦陷的故都,我从那时起,便没有看见过我们的L大姐,不过这个可敬的名字,常常在人们口里传说着,说L大姐在西南的一个城市里换上军装,灰白的头发也已经剪短了。她正在和她的环境,快乐地、不断地奋斗,在蛮烟瘴雨里,她的敏捷矫健的双手,又接下了成千累百的中华民族的孩童。她不但接引他们出世,还指导他们的父母,在有限的食物里,找出无限的滋养料。她正在造就无数的将来的民族斗士!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回到故都重开级会的时候,我能对她说:“L大姐,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
(选自《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士兵,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形象地表现了我被逼改行以后的颓废而不振作的状态。
B.“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妇产科医生职业,以为不如“大元帅”、“百万富翁”、“教授”等伟大荣耀。
C.文章开头说“L大姐是我们最敬爱的一个人”,结尾说“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文笔清新婉丽,语言质朴典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L大姐可亲可爱的形象。
E.我从小就立志学医,但并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学医是为了救治像亲人似的被庸医所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小题2】对文中“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做简要阐释。(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L大姐这一人物形象。(8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章后半部分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我 的 同 班
冰 心
L女士是我们全班男女同学所最敬爱的一个人。大家都称呼她“L大姐”。她是闽南人,皮肤很黑,眼睛很大,说话作事,敏捷了当。在同学中间,疏通调信、排难解纷,无论是什么集会,什么娱乐,只要L大姐登高一呼,大家都是拥护响应的。
在医预科的末一年,有一天,我们的班导师忽然叫我去见他。在办公室里,他很客气的叫我坐下,婉转的对我说,校医发现我的肺部有些毛病,学医于我不宜,劝我转系。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要学医,是十岁以前就决定的。因我的母亲多病,服中医的药不大见效,西医诊病的时候,总要听听心部肺部,母亲又不愿意,因此,我就立下志愿要学医,学成了好替我的母亲医病。在医预科三年,成绩还不算坏,眼看将要升入本科了,如今竟然功亏一篑!从班导师的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连路都走不动了。
在生理学实验室。我说:“L大姐,我不能同你们在一起了,导师不让我继续学医,因为校医说我的肺有毛病……”L大姐愕然,说“不是肺痨吧?”我摇头说:“不是,据说是肺气枝涨大……无论如何,我要转系了,你看!”L大姐沉默了一会,便走过来安慰我说:“可惜得很,像你这么一个温和细心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个很好的医生,不过假如你自己身体不好,学医不但要耽误自己,也要耽误别人。同时我想信你若改学科,也会有成就的。人生的路线,曲折得很,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她赶紧又加上一句:“你素来对文学就极感兴趣,我常常觉得你学医是太可惜了。”我听了大姐的话,转入了文学系。在她指导鼓励之下,我渐渐地消灭了被逼改行的伤心,而增加了写作的勇气。至今回想,当时若没有大姐的勉励和劝导,恐怕在那转变的关键之中,我要做一个颓废而不振作的人吧!在我教书的时候,L大姐已是一个很有名的产科医生了。在医院里,和在学校里一样,她仍是保持着领袖的地位,作一班大夫和护士们敬爱的中心。在那个大医院里,我的同学很多,我每次进城去,必到那里走走,看他们个个穿着白衣,挂着听诊器,在那整洁的甬道里,忙忙地走来走去。闻着一股清爽的药香,我心中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兵士,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也许是羡慕,也许是伤心,虽然我对于我的职业,仍是抱着与时俱增的兴趣。
抗战前一个月,我从欧洲回来,正赶上校友返校日。那天晚上,我们的同级有个联欢会,真是济济一堂!十余年中,我们一班同学,差不多个个名成业就,儿女成行(当然我是一个例外),大家携眷莅临,很大的一个厅堂都坐满了。觥筹交错,童稚欢呼,大姐坐在主席的右边,很高兴地左顾右盼,说这几十个孩子之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她接引降生的。酒酣耳热,大家谈起学生时代的笑话,气氛愈加热烈了。主席忽然起立,敲着桌子提议:“现在请求大家轮流述说,假如下一辈子再托生,还能做一个人的时候,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哄然大笑。于是有人说他愿意做一个元帅,有人说愿做个百万富翁……轮到我的时候,大姐忽然大笑起来,说:“×××教授,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女人。”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当着许多太太们,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也笑着反攻说:“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L大姐说:“不,我仍愿意做一个女人……”
盛会不常,佳时难再,那次欢乐的聚会,同班们三三两两的天涯重聚,提起来都有些怅惘。事变后,我还在北平,心里烦闷得很,到医院里去的时候,L大姐常常深思的皱着眉对我们说:“我呆不下去了。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我们都走吧,走到自由中国去,大家各尽所能,你用你一枝笔,我们用我们的一双手,我相信大后方还用得着我们这样的人!”大家都点点头。我说:“你们医生是当今第一等人材,我这拿笔杆的人,做得了什么事?假若当初……”大姐正色拦住我说:“×××,我不许你再说这些无益的话。你自己知道你能做些什么事,学文学的人还要我们来替你打气,真是!”
一年内,我们都悄然的离开了沦陷的故都,我从那时起,便没有看见过我们的L大姐,不过这个可敬的名字,常常在人们口里传说着,说L大姐在西南的一个城市里换上军装,灰白的头发也已经剪短了。她正在和她的环境,快乐地、不断地奋斗,在蛮烟瘴雨里,她的敏捷矫健的双手,又接下了成千累百的中华民族的孩童。她不但接引他们出世,还指导他们的父母,在有限的食物里,找出无限的滋养料。她正在造就无数的将来的民族斗士!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回到故都重开级会的时候,我能对她说:“L大姐,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
(选自《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士兵,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形象地表现了我被逼改行以后的颓废而不振作的状态。

B.“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妇产科医生职业,以为不如“大元帅”、“百万富翁”、“教授”等伟大荣耀。

C.文章开头说“L大姐是我们最敬爱的一个人”,结尾说“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文笔清新婉丽,语言质朴典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L大姐可亲可爱的形象。

E.我从小就立志学医,但并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学医是为了救治像亲人似的被庸医所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2.对文中“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做简要阐释。(4分)
3.简要分析文中L大姐这一人物形象。(8分)
4.请简要概括文章后半部分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0118 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从2005年起,我国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获得批准设立。这是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直接定向培养“翻译”的新专业。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能缓解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吗?记者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届翻译系学生进行了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把文学翻译作为“第一职业”选择的,几乎为零。
  这个令人堪忧的现象,值得深思。
  “为出版社做文学翻译,千字50到60元,耗时费力。做商务翻译,轻轻松松,千字3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美文学专业的今年应届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个“价差”,毅然从文学翻译“改行”走上商务翻译之路。她说,每月上千元的房租是不能拖欠的。谁不想选择薪酬高的职业?
  在翻译界,商务翻译包括合同翻译、广告翻译、文件翻译等,而文学翻译主要是将相关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商务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相较之下,文学翻译不仅“不来钱”,而且要求更高。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文学翻译不仅要求文字精到传神,更强调语言流畅优美。
  为何文学翻译如此不被看好?受访学生表示,职业前景的黯淡,也让他们胆寒。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难觅的现象,与翻译行业本身的地位、待遇有关。比如说,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并不被纳入体系,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
  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对译者的文学水平要求相当高。“会说两国语言,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主任吴青说:“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民族和生活的窗口,翻译文学作品需要对整个思想根基、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作为一个翻译,应兼具母语、国学、知识面、阅历、文化积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原强介绍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周期很长。加上经济原因和选择多元化,年轻人选择做文学翻译的越来越少。”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瓶颈、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杨宪益那样的大师级人才呢?
  《中国翻译》常务副主编杨平建议,国家应把对文学翻译现状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并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证,如改革高校评估办法,提高文学翻译稿费等。
  而更多人还认为,翻译大师也并不是钱能“堆”出来的,需要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下大气力。
  吴青特别强调,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她认为,五四以来,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译家不少都是集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于一身,如鲁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萧乾等;有的翻译家虽以翻译为主业,但也有过文学写作经历和兴趣,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文学才华,如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
  尽管北外翻译系非常强调母语教学,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重视。调查问卷显示,在2007级翻译系学生中,24.3%的学生在母语学习上所花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不足10%,有70.3%的人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的甚至一部都没有读过。(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学翻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翻译后继乏人,这不是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
B.文学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地将有关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且要根据“信、达、雅”标准,力求文字精到传神,语言流畅优美。
C.文学翻译之难,是客观的。不是在技术上掌握了几门语言,就能做好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者,需要深厚的自身学养与文学底蕴。
D.大多数受调查者并不重视母语学习甚至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所以他们就算勉强选择了文学翻译也难有大成就。
2.下列陈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用经济利益的尺子来衡量,大学生不以文学翻译为职业首选,可谓现实的选择。
B.文学翻译成为大学生职业的“零首选”,从中也不难见出理想情怀的失落。
C.随着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翻译行业的地位待遇正逐步提高,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被纳入评价体系。
D.我国把对文学翻译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是因为文学翻译已成为我国出版乃至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3.翻译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不愿将文学翻译作为“职业首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20.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21.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20.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21.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高一年级语文版 2009-2010学年 第14期 总170期 题型:048

“鲁豫有约”之唐骏

争取留学名额

  我那时在北京邮电上学,花了两年时间考研究生,考了全校第一,当时每个重点院校有两个名额可以保送到美国,但我没被保上。你们知道我当时是弱势群体,没有什么权力,但我不甘心就这样。然后四处打听,打听到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还有一个名额,我就去北广找老师,说想转学籍。老师说,你为什么要转到北广来?我说为了中国的传播事业,中国的传播事业太落后了,我想尽一点自己的力量。老师说中国的邮电事业比广播事业还要落后,你怎么不推进邮电事业的发展呢?我说我太喜欢广播事业了,想为它献身。那时候的老师“纯”哪,(全场暴笑)几句话就被我感动了。老师说好吧。经过复杂的转学手续转到了北广,我就向老师说想出国留学,老师怀疑地说你是不是为了出国才转到北广的?我说不是,我想出国学人家先进的技术,回来武装中国的广播事业。你们知道,那时候的老师“纯”哪,(更暴笑)他相信了。但是他说,申报名额已经交到国家教育局了,时间已经耽搁了。我就去找国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司司长,他说已经审批完了,现在来不及了。我那时候很失望,但我不想放弃,不想以前的努力就这么白费了。你们知道咱们大学生是弱势群体,什么也改变不了;咱们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时间。于是我就想了一个我能想到的办法,很简单很笨的办法:我开始去国家教育局“上班”,上班地点是教育局门口。就这样我天天找司长。到第五天的时候,司长撑不住了,中午就向我问明了原因。第六天我照样过去“上班”时,就拿到了出国留学批准证。(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知道吗,人需要执著的精神,你就拿出执著的精神给他们看,世上就不怕没有办不成的事。(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微软的差异化竞争

  我在进入微软的1.5万人中是倒数第一,在技术方面是最差的,我若在技术上与他们竞争,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顶多是个高级工程师。我想应该避开和他们正面竞争,走差异化竞争路线。5个月之后,公司发现了开发模式上的错误,英文版本开发出来后,需要过5个月和8个月中文版本与日语版本才能开发出来。好多人都提出了许多书面方案交给经理,有将近八十份。但是你想想你要是那个经理,你会看这么多的方案吗?所以,交书面方案效果甚微,我就想如果我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找到了方法也找到了技术支持,那样就很有效果了。然后我就开始发挥我勤奋的因素,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分析这三种版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一种模式可以将三种不同版本都用这一模式进行开发,又找到了技术支持,然后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不仅提出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将编的程序都放在这里面了。经理开会一致通过了该方案,决定公司的3500个人都使用这种研发模式,这样就需要成立一个宣传部门,在公司宣传这种模式,我称之为“唐氏研发模式”。理所当然的候选人就我一个,没有竞争对手,就在我刚进入微软8个月后就当上了部门经理。(热烈的掌声起)

(节选自凤凰卫视“鲁豫有约”)

1.连唐骏先生自己都笑称当年是靠着努力“钻营”而获得留学的机会的。结合文章,请说说当时唐骏先生是如何“钻营”的,并谈谈你对这种“钻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

2.从被称为打工皇帝,身背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等殊荣的唐骏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哪些成功之道?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2005年起,我国首批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获得批准设立。这是在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直接定向培养“翻译”的新专业。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能缓解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吗?记者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届翻译系学生进行了职业意愿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把文学翻译作为“第一职业”选择的,几乎为零。

这个令人堪忧的现象,值得深思。

“为出版社做文学翻译,千字50到60元,耗时费力。做商务翻译,轻轻松松,千字300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美文学专业的今年应届毕业生,正是因为这个“价差”,毅然从文学翻译“改行”走上商务翻译之路。她说,每月上千元的房租是不能拖欠的。谁不想选择薪酬高的职业?

在翻译界,商务翻译包括合同翻译、广告翻译、文件翻译等,而文学翻译主要是将相关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商务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相较之下,文学翻译不仅“不来钱”,而且要求更高。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文学翻译不仅要求文字精到传神,更强调语言流畅优美。

为何文学翻译如此不被看好?受访学生表示,职业前景的黯淡,也让他们胆寒。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文学翻译人才难觅的现象,与翻译行业本身的地位、待遇有关。比如说,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并不被纳入体系,文学翻译的学术地位下降。

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对译者的文学水平要求相当高。“会说两国语言,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主任吴青说:“文学作品是一个社会、民族和生活的窗口,翻译文学作品需要对整个思想根基、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作为一个翻译,应兼具母语、国学、知识面、阅历、文化积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原强介绍说:“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周期很长。加上经济原因和选择多元化,年轻人选择做文学翻译的越来越少。”

翻译问题已成为中国出版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瓶颈、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一批杨宪益那样的大师级人才呢?

《中国翻译》常务副主编杨平建议,国家应把对文学翻译现状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并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证,如改革高校评估办法,提高文学翻译稿费等。

而更多人还认为,翻译大师也并不是钱能“堆”出来的,需要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下大气力。

吴青特别强调,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并非翻译界孤立的现象。她认为,五四以来,一代又一代著名翻译家不少都是集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于一身,如鲁迅、周作人、冰心、徐志摩、巴金、萧乾等;有的翻译家虽以翻译为主业,但也有过文学写作经历和兴趣,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文学才华,如傅雷、朱生豪、董乐山等。“没有整个教育制度对母语的重视,就无法培养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对母语的热爱。”

尽管北外翻译系非常强调母语教学,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重视。调查问卷显示,在2007级翻译系学生中,24.3%的学生在母语学习上所花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不足10%,有70.3%的人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的甚至一部都没有读过。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日,有删改)

下列对“文学翻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翻译后继乏人,这不是翻译界孤立的现象,而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

B.文学翻译强调速度快、准确度高地将有关作品在不同语言间转换,且要根据“信、达、雅”标准,力求文字精到传神,语言流畅优美。

C.文学翻译之难,是客观的。不是在技术上掌握了几门语言,就能做好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者,需要深厚的自身学养与文学底蕴。

D.大多数受调查者并不重视母语学习甚至没有通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所以他们就算勉强选择了文学翻译也难有大成就。

下列陈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用经济利益的尺子来衡量,大学生不以文学翻译为职业首选,可谓现实的选择。

B.文学翻译成为大学生职业的“零首选”,从中也不难见出理想情怀的失落。

C.随着翻译专业的出现,翻译学生的培养,翻译行业的地位待遇正逐步提高,译作在很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评职称的时候被纳入评价体系。

D.我国把对文学翻译的关注上升到落实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是因为文学翻译已成为我国出版乃至文化走出去的瓶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江苏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张煌言字玄着,别号苍水,崇祯壬午举人,抗清勇士,其自叙略云:
  “余自乙酉倡义,距今十五年,栖山踏海,艰苦备尝;其间三入长江,登金山,掠瓜洲、仪征,师徒单弱,迄无成绩。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以余熟江上形势,推督前部。时敌于金焦间横铁索绝流,夹岸列西洋大炮,守御甚严。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方过焦山,风急甚,急叱舟人断索鼓棹;两岸炮轰如雷,弹飞若电,共总百艘,得至金山者,十七舟而已。翌日延平克瓜洲,将济师铁瓮。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以制留都之援。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进次六合,得报,知润州已下。余意延平由陆逐北,不三日当达石头。不料仍由水道,海船行迟。余抵观音门,再越宿,见陆信杳然,乃移泊江浦,发轻舟,先上芜湖。比延平至,达七里滩洲,方与余商略攻建业,而上流捷音至矣!延平以芜湖咽喉之地,属余统本辖戈船往赴。临发,余谓延平师久易生他变,宜乘朝气,分兵袭取旁郡邑,使金陵为孤注,然后以全力搏之;不可先挫锐于坚城之下。延平唯唯。
  七夕,余至芜湖,传檄郡邑,致书缙绅,大江南北来归者数十城。四方豪雄,往往诣军门受约束,请归旗相应。既降宁国,直取九江,不料延平忽弃余言,不急进攻,又师无纪律,敌人攻暇,竟至大败。余既得报,犹以石头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扬帆;故且退治芜湖,弹压上流。更不料延平胆怯,并瓜、润弃之而走矣。余时进退维谷,不得已西趋鄱阳,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奈人心已散,师溃铜陵,弃舟登陆,追兵至,突围得出;顾视左右,止一僮自随焉。”其自叙如此。
  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角。旧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③之阴。(选自吴伟业《张煌言殉节始末》,有删改)
  注释:①铁瓮,润州,都是指镇江。②校:低级军官。③南屏:山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瓜洲、仪征——掠:攻打,攻下
B.推前部——督:率领
C.以留都之援——制:牵制
D.其后煌言间关百折——间关:鸟鸣声
2.下列各句中,全都能直接表现张煌言“忠勇不惧”的一组是
[     ]
①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 ②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 ③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
④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 ⑤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角 ⑥其后煌言间关百折,得还海边,树旗鸣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末张煌言带头起义,受尽艰难困苦,曾与郑延平一起坚持抗清,表现了对明王朝的忠勇。
B.张煌言坚持抗清斗争,足迹遍及瓜州、仪征、镇江、芜湖、南京、宁国、九江、鄱阳、铜陵、宁波、杭州等地。
C.张煌言曾与郑延平一起共同抗击清兵,但后来,郑延平因种种原因没有采纳张煌言的意见,弃城而逃,致使张煌言进退两难。
D.张煌言忠于明朝,奋勇抗清,历经艰险和种种曲折,最后却被原部下抓获,导致遇难。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焚香相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校某利赏,执归宁波,后戮于杭州,埋骨于南屏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韩愈《进学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共8分)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1.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2.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蒙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共8分)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小题1】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蒙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0-2011学年北京市怀柔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题型:其他题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共8分)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1.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2.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蒙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共8分)
琴里知闻唯绿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日A4版(有改动)
①虎年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2010年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
②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
③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④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qǘ)《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⑤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
⑥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⑦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
小题1:阅读文章③——⑧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品质特佳
茶祖吴理真植仙茶
 
蒙顶山茶
传统制作技艺
蒙顶山茶崇高地位
最早
 
不生不灭
皇茶园
特色独具茶文化
开发保护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从“蒙顶黄芽”中选择最突出的两点,具体说明蒙顶山茶的特征。(4分)
答:          
顶黄芽:是黄茶之珍品。宋代诗人文彦博《蒙顶茶诗》称“旧谱最称蒙山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蒙顶黄芽自唐至清皆为贡品。蒙顶黄芽采用早、嫩、鲜、壮独芽为原料,沿袭传统“包黄”独特工艺,精心制作而成,每千克蒙顶黄芽约8万粒茶芽组成。其形嫩芽肥壮,扁平匀齐;色黄润隐毫;汤黄透碧,香甜而鲜嫩,味甘醇鲜爽;冲泡品饮时,叶态似嫩笋,直立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江苏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丰收的秘密》一文,完成1—5题。

丰收的秘密
张建伟

       那年我第一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未过,奖学金也与我失之交臂。我觉得自己的天空一片灰暗。回到家,我始终没摆脱这种情绪的折磨,整日闷闷不乐。父亲知道后说,如果只抬头盯住自己头顶的那一小块四方的天空,那么天空有点儿乌云,你的世界就暗淡了。
       接着,父亲和我谈起了小时候种玉米的事。
       那时,村里绝大部分人都很穷,种的庄稼都食不果腹,只有咱家尚可温饱,还经常接济邻居。为啥?因为那时候种的玉米种子不像现在的种子都是高产种子,大都质量不好,就那还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呢。一般每家一亩地只留10斤,而咱家都是留20至25斤。人家一个坑里丢一粒玉米,咱家一个坑放两三粒。人家的庄稼稀稀疏疏有的还发育不良,而咱家的就算有一粒种子没发芽或发了芽没结果,但还有很多种子长势很好,因而咱家的产量最高。
       稍稍一顿,父亲又道:“记住,这就是丰收的第一个秘密。”
       从那以后,我学英语,参加演讲、运动会、歌咏比赛,虽然还会经常遭遇失败,但是总有一颗“种子”结果,我变得坦然多了。对了,我还写稿。当然了,最初的杳无音信让我也有些沮丧,渐渐的,我开始收到通过初审、二审的信。最让我高兴的是,我投出去石沉大海的稿件被采用了,在某天突然收到样刊,生活一下子充满了梦想与惊喜。大学四年,我过得充实而忙碌,收获也颇丰,证书十几个,稿费单好几十张。后来我又考研了,报了北京的一所大学。这边分数还没下来,我已经开始找工作了。几个大报社都想要我,这时我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也下来了。鱼和熊掌,舍谁取谁?
       我又一次询问父亲。
       父亲说,等到玉米长到齐胸高的时候,就要把每个坑里生长两三棵的玉米,挑一棵最好的留下,其余的统统拔去,以使那个长势最好的获得充足的营养。至于哪棵长得最好,得好好问问自己,这毕竟是自己的庄稼。
       这就是丰收的第二个秘密。
       后来,我还是去了北京,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经常写作,短短三年,便发表了百余篇文章。毕业后,我又回到了母校,28岁已经是讲师了。我的专业是经济地理,却经常去文学院教写作课。
       我现在常给学生们讲这个故事。我不断重复着这样两句话:“多多播种梦想吧,那样在一些梦想破灭后,我们才能依然从容淡定,笑对人生;也要学会删除梦想的枝叶,那样我们才能专注,才能活得精彩!”  

(摘自《青年文摘》红版 2006年7月 有删改)

1.父亲种玉米获得丰收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如果只抬头盯住自己头顶的那一小块四方的天空,那么天空有点儿乌云,你的世界就暗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当初英语四级考试未过,整天闷闷不乐,后来也经常遭遇失败,却为何变得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学的是经济地理,为什么能经常去文学院教写作课呢?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小小说,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儿子眼中的父亲(晓宁译)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