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四年级一路领先语文暑假作业

四年级一路领先语文暑假作业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大雨如注(节选)                                        
毕飞宇    丫头不像她的母亲,也不像她的父亲,她怎么就那么好看呢!大院里粗俗一点的玩笑是这么开的:“大姚,不是你的种啊。”大姚并不生气,粗俗的背后是赞美,大姚哪里能听不出来?他的回答很平静:“转基因了嘛。”
    大姚是一位管道工,因为是师范大学的管道工,他在措辞的时候就难免有些讲究。舌头是软玩意儿,却是硬实力。大姚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作为父亲,他希望别人夸他的女儿漂亮,可也不希望别人仅仅停留在“漂亮”上。大姚说:“一般般。主要还是气质好。”大姚的低调其实张狂,他铆足了力气把别人的赞美往更高的层面上引。所以说,两种人的话不能听:做母亲的夸儿子,做父亲的夸女儿。都是脸面上淡定、骨子里极不冷静的货。
    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写一手明媚的欧体。素描造型准确。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情。姚子涵参加过学校里的一场音乐会,拿过录像,一比较,她的独奏寒碜了。古筝演奏的效果甚至都不如一把长笛。更不用说萨克斯和钢琴了。既不颓废,又不NB.姚子涵感觉自己委琐了,上不了台面。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恨了。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飚吧。人生的凄凉莫过于此。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有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姚子涵,著名的画皮,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觉得自己可怜了。没意思。特别没意思。她吃尽了苦头,只是为自己的错误人生夯实了一个错误的基础。回不去的。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的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1)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姚(丫头),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父亲大姚写起?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②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3)姚子涵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写到的时空机器有何用意?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C D。
A.主人公小姚如此优秀,一方面是因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姚夫妇,努力想把女儿培养成超越她出身的“上等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她自身的刻苦努力。
B.小姚认为演奏古筝“寒碜”,这是典型的孩子心理。他们与父母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大姚们的理想是传统意义的,而孩子们的理想则加上了社会潮流的元素。
C.拥有那么多让人羡慕的才华的姚子涵,骨子里却没有骄傲和自信,不是因为她远郊农民的出身,也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因为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D.生活中,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和老师,而不是家庭和社会。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功能,还把关注点引向家庭和社会。
E.小说对教育进行了反思:现代社会中,孩子们只能顺着父母设计好的、前途未卜的道路,踽踽独行。缺少理解和交流的家庭教育,是扭曲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
(6)小说的结尾是颠覆性的:在大雨如注的足球场上,小姚一改往昔举止得体、高贵的形象,破口大骂自己的外籍教师;大雨过后她突然病倒,醒来后满嘴英语,出现了精神错乱的征兆。至此,大姚夫妇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成了泡影。整篇小说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文本,任选一个角度谈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子女未来的路。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回国。此时,他的同窗好友林桦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林桦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想法,梁思礼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发P-2近程地地导弹。一年之前,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它成立的初衷只有一个,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学过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尽管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梁思礼说。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
    这是一枚用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都在算盘噼啪声中度过。
    一边激情似火,一边四面楚歌。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1960年,“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聂荣臻要求五院转入导弹的自行设计和研制。临危受命的梁思礼又奔赴下一场会战--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飞行试验任务。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事后得知,原因是导弹产生横向弹性振动和发动机管道起火。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多次试验失败,让梁思礼深感质量和可靠性对研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正是这些失败,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直到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才走上正轨,连续6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9人精度小组,围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靠着这个飞行试验,他摘取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1983年,梁思礼退居二线,但他重新站上讲台,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正如萧伯纳所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从周恩来与梁思礼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中可以看出,梁思礼在外貌基础上与父亲梁启超神似。不仅如此,他在爱国精神上也一脉相承。
B. “饮冰室”中的“冰”字,与“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说明感情如冰一般晶莹透明、清澈无瑕,真挚无比。
C. 自  “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到梁思礼开创出意义重大的“可靠性工程学”,其间经历了多次试验失败,这恰好印证了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
D. 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业绩,尽己所能。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薪火相传,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
A. 文章讲述梁思礼在美国深造时忍饥挨饿,回国后住简陋的单元房、拿微薄的工资的经历,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B. 为了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最初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克服了恶劣的环境和自身的学术局限,尽管两手空空,打破下了生机勃勃的种子。
C. 文章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严密紧凑。语言平实自然,融入了比喻,引用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D. 1960年,在中苏关系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梁思礼与400多名科研工作人员,撑起了中国航天的稚嫩脊梁,最终成功自主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
E. 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后,梁思礼又带领他的团队,围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进行工作,并获得了极大的荣誉。
(3)梁思礼被称为“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二、阅读(47分)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 —10题。(13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也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① 卒之为众人      

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③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④ 终无济于天下      

8. 将文中li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译文:

(2)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译文:

9.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两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

答:      

10. [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二)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一15题。 (12 分)

不必说碧绿的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1. 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词。(2分)

答:      

12.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B. 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C. 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

   D. 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13. 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答:      

14. 这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分)

15.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你认为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三) (2015上海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22 分)

评语

① 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与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 “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 ”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 “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翻起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 “害群之马?”我说。

⑤ “没那么糟! ”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 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 “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的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 “不用功。”

⑧ 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的字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3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 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来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总是皱着眉头,又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 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a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的评语“活泼又用功”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的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勒。

⑫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删改自台湾王传明《评语》)

16.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6分)

(1) 小学三年级时,       ;

(2) 十多年后,      

17.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       句式该句反映了

“我”当时              的心理。(3分)

18.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答:      

19.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写字清楚端正很重要。

   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20. 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6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