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3?镇江)已知: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有关CuSO4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析:A.根据反应后的生成物判断;
B.硫酸铜分解生成Cu2O与氧气、SO2
C.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判断;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与Y生成氧化亚铜,知Y可为葡萄糖,因葡萄糖中有醛基;
解答:解:A.铜和浓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故A错误;
B. 硫酸铜分解生成Cu2O与氧气、SO3、SO2,故B错误;
C.根据2CuSO4═Cu2O+SO2↑+SO3↑+O2↑知,Cu、S、O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故C正确;
D.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C6H12O6+2Cu(OH)2=C6H12O7+Cu2O+2H2O,所以Y可为葡萄糖,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依据题干提供信息,结合相关知识细心分析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镇江模拟)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某兴趣小组用草酸晶体制取CO,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试回答:
【资料】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H2SO4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CO2和CO.
(1)实验前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
ca
ca
(填字母编号).
a.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3)B装置的作用是
验证二氧化碳已除尽
验证二氧化碳已除尽

(4)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①加热前
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发生爆炸
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发生爆炸
. ②停止加热后
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装置中碱石灰全部吸收
驱赶装置中滞留的二氧化碳,使其全部被E装置中碱石灰全部吸收

(5)写出D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CO+Fe2O3
 高温 
.
 
2Fe+3CO2
3CO+Fe2O3
 高温 
.
 
2Fe+3CO2

(6)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改进的方法是
在F后用酒精灯点燃
在F后用酒精灯点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镇江二模)牙膏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配料成分有摩擦剂、增稠剂、发泡剂等,其中摩擦剂的类型很多,如CaCO3、Al(OH)3、SiO2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我校兴趣小组想研究牙膏摩擦剂的成分.
【提出问题1】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
【查阅资料】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方案】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出现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摩擦剂中含有
CaCO3
CaCO3
(化学式);
【提出问题2】该牙膏中CaCO3的含量是多少?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1)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后,发现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为
C装置中进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出气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
C装置中进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出气管稍露出橡皮塞即可

(2)重新连接好装置,并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在B装置中加入牙膏样品8.00g;
(4)
关闭
关闭
K1,
打开
打开
K2(填“打开”或“关闭”),向牙膏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至
不再有气泡产生
不再有气泡产生
,停止滴加盐酸;
(5)
再次打开K1,关闭K2,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再次打开K1,关闭K2,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至C中不再产生沉淀;
(6)将C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
洗涤
洗涤
、烘干后称量其质量;
(7)重复实验.(已知此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为碳酸钙,且其他成分不和盐酸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实验数据】重复实验,3次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C装置中沉淀质量(g) 3.93 3.94 3.95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上述数据能否由托盘天平测得?
不能
不能

(2)若没有A装置,则测定结果将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D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

(4)据上表数据,计算该牙膏样品中CaCO3的含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1)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的意义在于
可以减小误差
可以减小误差

(2)下列各项措施中,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c
c
(填序号).
a.在装置A、B之间增加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在装置B、C之间增加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c.缓缓滴加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镇江)某实验小组利用废硫酸液制备K2SO4并研究CaSO4?2H2O加热分解的产物.
(一)K2SO4的制备

(1)将CaCO3研成粉末的目的是
加快反应速率
加快反应速率

(2)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O2
CaCO3
CaCO3
(填写化学式).
(3)反应Ⅲ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你认为反应Ⅲ在常温下能实现的原因是
常温下K2SO4的溶解度小
常温下K2SO4的溶解度小

物质 KCl K2SO4 NH4Cl M
溶解度/g(25℃) 34.0 11.1 37.2 19.5
(4)不用水而用饱和K2SO4溶液洗涤反应Ⅲ所得晶体的目的是
减少K2SO4的溶解
减少K2SO4的溶解
;为检验此晶体是否洗涤干净,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先加入
c
c
(选填序号,下同),振荡、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a
a
,观察现象即可判断.
a.AgNO3溶液     b.过量的BaCl2溶液    c.过量的Ba(NO32溶液
(二)研究CaSO4?2H2O加热分解的产物.
(5)分离所得的CaSO4?2H2O含有CaCO3,可用盐酸除去,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6)为了测定CaSO4?2H2O和CaCO3的质量比x:y,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

①实验前首先要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再装入样品.装置A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
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

②已知CaSO4?2H2O在160℃生成CaSO4,1350℃时CaSO4开始分解;CaCO3在900℃时分解完全.现控制B装置温度900℃进行实验并采集了如下数据:
a.反应前玻璃管与样品的质量m1g       b.反应后玻璃管中固体的质量为m2g
c.装置C实验后增重m3g               d.装置D实验后增重m4g
某同学选用b、d或c、d数据组合求出x:y的值,若无装置E,则实验测定结果将
偏小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你认为还可选用上述的
bc
bc
(选填序号)两个数据组合也可求出x:y的值.
(7)CaSO4?2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取纯净CaSO4?2H2O固体3.44g,放在(5)的实验装置B中进行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①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
CaSO4?H2O
CaSO4?H2O


②将T2~1400℃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则H~I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SO4
 高温 
.
 
2CaO+2SO2↑+O2
2CaSO4
 高温 
.
 
2CaO+2S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