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3分)如图所示为①硝酸钾②氯化钠③硼酸(H3BO3)的溶解度曲线图。由图可知:

(1)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请用序号作答)。

(2)当温度为25℃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请用序号作答)。

(3)要将P点处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硝酸钾固体、 (任写一条)等。

【答案】(1③<①<② (2)③<①=② (3)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③<①<②

(2)根据溶解度曲线当温度为25℃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①=②>,故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③<①=②

(3)根据溶解度曲线,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将P点处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入硝酸钾固体、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莹为了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由上述实验可知气体A_____

2)根据上述的实验现象,原白色粉末一定没有_____

3)(发现问题)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均能产生气体,无法确定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

①NaH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混合没有沉淀产生。

②NaHCO3与足量的CaOH2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提出猜想)

猜想1:白色粉末只有_____

猜想2:白色粉末只有Na2CO3

猜想3:白色粉末是_____

(实验探究)

小勇为了验证其猜想,取少量的白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水全部溶解后,加入足量的CaOH2溶液,现象是_____,他就认为猜想二正确。小杰认为小勇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__

于是他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取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再加入BaCl2溶液充分搅拌,静置

若无_____现象

猜想_____成立

_____

证明白色固体肯定有_____,可能有_____

10.6g白色粉末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反应完全后称得NaOH溶液增重4.5g

确认猜想_____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下面是对硫酸的性质、制取、用途等方面的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并回答有关问题。

(探究一)硫酸的性质

(1)探究浓硫酸的某些特性。

①用小木棍蘸取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后,可观察到___

②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稀释过程如图1所示,b中盛放的物质是___a的作用是___

③兴趣小组把98%的浓硫酸10ml63.3%的硫酸溶液约20mL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小烧杯中,称量、观察、记录、分析,根据室温环境下实验的数据绘成的曲线如图2.由图2曲线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_____(写两点)

(2)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如图3将适量的稀硫酸分别加入AE的五只烧杯中。

①有产生气泡的是___(填序号,下同);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___

②能证明C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

(3)请写出稀硫酸的一种用途___

(探究二)硫酸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以黄铁矿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1)接触室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依据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 为使黄铁矿充分燃烧,需将其粉碎 B 催化剂能够提高SO2的反应速率和产量

C 吸收塔中得到的产品为混合物 D 沸腾炉排出的矿渣可供炼铁

(3)接触室中的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5所示。催化剂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见图6.在实际生产中,SO2催化氧化反应的条件选择常压和450(对应图中A),而没有选择SO2转化率更高的BC点对应的反应条件,其原因分别是______

(探究三)探究某黄铁矿中FeS2的含量。

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4FeS2 +11O2 2Fe2O3+8SO2

Na2SO3 +H2O2 Na2SO4 +H2O

(实验探究)

Ⅰ称取1.60g黄铁矿样品放入如图7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省略)的石英管中,从a处不断地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黄铁矿样品至完全反应。

Ⅱ反应结束后,将乙瓶中的溶液进行如图8处理

(问题讨论)

(1)I中装置甲瓶内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__II中滤液所含的溶质一定有___

(含量测定)

(2)II中最终得到的4.66g固体是___(填化学式)

(3)计算该黄铁矿中FeS2的质量分数为___(写出计算过程)

(交流反思)

(4)如果缺少甲装置,则最终测得FeS2的质量分数将会___(偏大”“偏小”“不变”)

(5)如何证明II中所加BaCl2溶液已过量(请简要写出操作方法及现象)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右图是 X、Y 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为原子,Y 为离子

B.X、Y 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X 在反应中可失去 6 个电子

D.X Y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也被称为"酒精块"或固体燃料块。固体酒精并不是固体状态的酒精而是将酒精、硬脂酸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b.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c.氯化钡、氯化钠溶液均呈中性。

d. BaCl2+Na2CO3=BaCO3↓+2NaCl 生成的BaCO3为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探究1)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同学们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未观察到紫色石蕊变为蓝色,说明酒精溶液_______(不显”)碱性。

(实验探究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①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同学们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产生__

实验结论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清液中有碳酸钠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基丙烯酸甲酯(CH2CCH3COOCH3)是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

1)甲基丙烯酸甲酯中有_______种元素,分子中原子个数比C:H:O_______

2)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碳与氧的元素质量比是_______

3)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甲基(-CH3)的质量分数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镁,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简单流程.在提取Mg的过程中,

1)试剂A最好选用_____(从我国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考虑).沉淀B与试剂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则沉淀B的化学式为_____

2)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海水本身就是含有MgCl2的溶液,它与通过步骤得到的MgCl2溶液有何不同: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农作物燃烧后得到的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盐。请根据下面的实验流程回答有关问题。

1)蒸发晶体时,待_____时,即停止加热。

2)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色,说明草木灰是一种_____(填酸//中)性肥料。

3)另取滤液加入稀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由此可以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_____(写化学式),它不能与_____肥混合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

(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Ⅰ石墨棒;Ⅱ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1.5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_____,那么猜想Ⅱ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_____.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也能将氧化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热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