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08?成都)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制备的学
(1)反应原理:用装置A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2)反应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生装置是
C
C
(填“A”、“B”或“C”),其优点是
能控制反应随时反生和停止
能控制反应随时反生和停止

(3)除杂干燥:(2)中制得的CO2中含有少量的HCl和H2O.某同学欲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除杂干燥,对此你的评价是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也要和氢氧化钠反应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也要和氢氧化钠反应

(4)气体收集:实验收集O2和CO2都能用的装置是
F
F
.(填序号)
(5)检验:类比O2和CO2的验满操作,检验氮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分析:(1)了解装置A适用的实验,然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式;
(2)装置BC都能制取二氧化碳,相比之下,C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3)除杂要考虑选用物质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4)气体的收集要考虑物质的密度和溶水性,然后看O2和CO2的共同点;
(5)O2和CO2的验满是根据它们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氮气也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可以利用此性质验满.
解答:解:(1)装置A适用于加热反应,高锰酸钾可用装置A加热反应制取氧气,化学反应式是:2KMnO4
  △  
.
 
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2KMnO4
  △  
.
 
K2MnO4+MnO2+O2↑;
(2)装置BC虽都能制取二氧化碳,但C与B相比,C用的是分液漏斗,可以使反应随开随停,控制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C、能控制反应随时反生和停止;
(3)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要考虑除杂物质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不可用氢氧化钠固体除杂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不能,因为二氧化碳也要和氢氧化钠反应;
(4)O2和CO2的密度都大于空气的密度,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F;
(5)氮气和二氧化碳一样,不支持燃烧,我们可以用与二氧化碳一样的验满方法验满.
故答案为: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除杂、验满的相关问题,要同学们对基本的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8?成都)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实验报告.其中错误的是(  )
实验内容加入试剂或方法
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抽丝灼烧
除去O2中的CO通过盛有CuO的硬质玻璃管,加热
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液
分离沙子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溶解、过滤、蒸发和结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百色)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1)全国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全国产量的
1
4
,小明和小芳想探究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关系,她们将干净的铁钉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①数天后,甲试管的铁钉生锈了,由此她们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
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②写出一个用常见的酸除去铁锈(Fe2O3)的化学方程式:
6HCl+Fe2O3═2FeCl3+3H2O
6HCl+Fe2O3═2FeCl3+3H2O

③请你写出防止铁生锈的一个具体措施
在铁制品上涂油漆
在铁制品上涂油漆

(2)小明和小芳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的一节实验课上.发现一瓶NaOH试剂瓶口出现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
【进行猜想】小明认为:此瓶NaOH溶液已变质.
小芳认为:此瓶NaOH溶液未变质.
【实验验证】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结果
小芳:用小试管取样品后,滴入硫酸铜溶液 现象:有(  )
色沉淀生成
此瓶NaOH溶液未变质 小芳认为猜想成立
小明:取适量稀盐酸直接滴入此NaOH试剂瓶中 现象:有气泡产生 此瓶NaOH溶液已变质 小明认为猜想成立
【反思与评价】①小芳设计的实验方案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证明此瓶NaOH溶液未变质.
②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错误之处,此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是:
浪费试剂
浪费试剂

③小明在试剂瓶中直接滴入稀盐酸时,除有气泡产生的反应外,还发生另外一个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NaOH+HCl═NaCl+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8?成都)几组同学分别取少量液体进行如下实验,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重庆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8?成都)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成语“细水长流”可理解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