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趋势。芜湖市新能源汽车项目预计2016年6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可实现年产5万辆电动汽车。

(1)汽车的外部材料如图所示,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为______。

(2)钢铁车身喷漆处理既美观又防锈,喷漆防锈的原理是

(3)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已知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气体和水蒸气。写出叠氮化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优点是

【答案】

(1)Fe或Al 塑料(或橡胶)

(2)隔绝氧气和水蒸气

(3)

(4)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解析】

试题分析: (1)不锈钢属于铁合金,含有Fe元素;有机合成材料包含塑料;(2)喷漆防锈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蒸气;(3)根据题意为 (4)优点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泡茶时能闻到茶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两试管上方聚集了一定量的气体,试管1中的气体为_________,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生活中常用洗涤剂洗去衣物上的油污,原因是洗涤剂具有_______功能; 喝了汽水会打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不同

B. 元素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C. 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D.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中子都不带电

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D.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可以转化成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合理的是

A.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滤液,防止液滴溅落

B.使用滴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高锰酸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取用试剂时,将试剂瓶塞正放在实验桌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60g镁、铁、锌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蒸发得到252g硫酸盐固体.则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为(

A.4.0g B.3.9g

C.3.0g D.2.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3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4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符号中表示的含义最多的是

A.N B.2H C.Hg D.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