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卟啉铁(C34H32ClFeN4O4)对缺铁性贫血有显著疗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卟啉铁中含有5种元素

B.1个卟啉铁分子中含有34个碳原子

C.卟啉铁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缺铁性贫血”中的“铁”指单质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黄铜渣中约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A中的溶质有2种 B. Ⅰ、Ⅱ中的操作均包含过滤

C. 溶液A的质量大于溶液B D. 溶液C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2017届九年级6月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在下列物质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

A. C2H2 B. CH4 C. C3H8 D. C4H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陕西省2017届九年级八模理综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2016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列做法有利于西安市环境保护的是( )

A. 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报废不达标汽车 B. 鼓励在田间焚烧秸秆

C. 将重污染企业迁挪至西安周边地区 D. 生活污水排放至河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括号内为杂质),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B.

KNO3溶液(CaCl2)

滴加K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C.

CO2(CO)

通入足量氧气,点燃

D.

Cu(CuO)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九年级6月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探究题

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①称量②过滤③计算④蒸发结晶⑤溶解。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涉及到的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配制上述溶液需要水的体积是______mL(水的密度是1 g/cm3)。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量筒和___________;实验室有10 mL、50mL、100mL三种量筒,配制上述溶液时最好选用_______mL的量筒。

(3)乙同学用含杂质的食盐(杂质不溶于水)和蒸馏水配制氯化钠溶液,配制前应进行提纯,那么,提纯食盐涉及到的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九年级6月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钛(Ti)具有硬度大,密度小,熔点高,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被誉为“未来金属”。现有5种含钛元素的物质:Ti、TiO2、Ti2O3、TiClx、K2TiO3。回答下列问题:

(1)Ti2O3读作_____________。

(2)TiClx中Ti的化合价是+4,那么x的值是_________。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TiClx属于_______ 。(填选项)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碱 D.盐

(4)已知Ti2(SO4)3溶于水溶液呈紫色。Ti2O3(紫黑色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可溶于硫酸,生成Ti2(SO4)3 。可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2017届九年级6月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氧气 B.氧化铜 C.硫酸钠 D.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近年我省多地纷纷展开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某地街头垃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识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是 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

(2)塑料矿泉水瓶应收入________(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3)使用铝合金做内筒的优点是 (写出1点即可)。

(4)为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将铝和铁分别放入盐酸中,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