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为人体胃液中的酸,农业上B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与C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制烧碱,D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它们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右图。(“—”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物质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B的俗名是__________________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__

(4)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中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的先行者,请你提出一条“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______

【答案】 除铁锈、工业原料或制药等(合理答案均可) CO2 熟石灰或消石灰 Na2CO3+Ca(OH)2=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写一个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

A为人体胃液中的酸,农业上B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A是稀盐酸,B是熟石灰;B与C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制烧碱,故C是碳酸钠,,D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且稀盐酸可以生成D,故D是二氧化碳;

(1)A物质是稀盐酸,可用于除锈;

(2)由上可知,D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B是氢氧化钙,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该反应是化合物之间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的化合物,故是复分解反应;

(4)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5)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等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无明显现象),分析下表,推断出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回答问题。

A

B

C

D

A

\

B

\

C

\

D

\

(1)B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填符号)A和B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

(2)写出D的一种用途_________。D与C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用一种方法来鉴别D和C可以发生反应________

(3)写出D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12月18日,南通地铁正式开建,标志着南通进入“地铁时代”。

(1)地铁列车车体大量使用的镁铝合金属于_____(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镁铝合金的优点是_____

(2)地铁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钢铁。工业炼铁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地铁信息传输系统中使用的光导纤维和电子芯片的关键材料分别为二氧化硅(SiO2)和晶体硅(Si)。将二氧化硅转化为硅的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地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浆以及机械漏油等,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使用活性炭可对污水进行处理,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性。

(5)为确保消防安全,地铁隧道中须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喷出的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

(6)地铁施工工程车的尾气中含NO、CO.尾气经过如图2所示催化转化后,可实现达标排放。写出单质X的化学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硫酸铵肥料混入了少量生石灰后,因生成的NH3全部逸出,导致损失了部分氮(生石灰已作用完全) ,取质量均为10克的该肥料两份进行实验:

①将一份干燥,除去水分后测得质量为9.9克;

②将另一份与足量生石灰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全部通过装有足量碱石灰的干燥管,充分反应后,测得干燥管和管内物质的总质量比通入气体前增加了1.18克。

提示:1. (NH4)2SO4+CaO CaSO4+H2O+2NH3↑(肥料中杂质,不参与反应)

2.碱石灰不与氨气反应,常用作氨气的干燥剂

(1)实验②产生的水的质量为________

(2)计算肥料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有_____(填字母)。

A.C和CO B.只有CO C.CO和O2 的混合气体 D.只有CO2

(2)小明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 CO2的混合气体;小强认为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2和O2

(实验探究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装置D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小强把小明实验装置D的氧化铁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E装置验证其猜想。

(步骤1)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容器中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反思评价)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1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括号中为方法或试剂),你认为可行的是

A. 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银丝)

B. 区分二氧化锰和氧化铜两种固体粉末(观察颜色)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分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粉末(加水溶解,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转化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转化②是化合反应 D. 丙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6: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各组物质按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 C、CO、O2 B. Mg、MgCl2、ZnSO4

C. Ca(OH)2、CaCl2、Na2CO3 D. BaCl2、BaCO3、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