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各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A B. B C. C D. 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辽宁省营口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化学用语关于数字“3”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

①3Hg ②Fe3+③S03④NaO2⑤3O2﹣⑥3P2O5.

A.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②⑤

C.表示化合价数值的是④

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的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毕业生6月适应性考试(一)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

(2)50℃时,将甲、乙、丙三物质的饱和溶液各500g分别蒸发掉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

(4)要配制110g溶质质量分数为9.1%的丙物质溶液,配制时溶液的温度需要控制的范围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押题卷(一)化学试卷 题型:探究题

铜片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生锈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铜片接触的物质,利用下图装置(铜片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3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

再加入2 mL浓硫酸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先加入4 mL饱和Na2SO3溶液

再充满CO2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加入2 mL NaOH浓溶液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2 mL浓硫酸

再通入约4 mL CO2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 mL蒸馏水

再通入约4 mL CO2

铜片表面变成绿色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2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__。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H2O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片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铜生锈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

(7)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不需进行上述实验,他们向铜锈中加入稀盐酸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押题卷(一)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工业上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制备硫酸,主要流程如下:

(1)向沸腾炉中加入黄铁矿时需要将矿石粉碎,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塔中生成硫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接触室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押题卷(一)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熟石灰用于改良土壤酸性 D. 纯碱用于蒸馒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北京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押题卷(一)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必须密封保存的是

A.木炭 B.浓盐酸 C.石灰石 D.氯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2017届九年级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黑龙江省2017届九年级6月学业水平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信息分析题

一首经典老歌唱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这首歌唱出了以前大气的真容;而现如今的大气只能这样唱到“灰黑的天上,雾霾飘”。大气污染已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请你从三个方面谈谈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