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酸的性质是(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
 
试液变红,使
 
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
 
+
 
. 例:铁和稀盐酸反应
 

(3)酸+金属氧化物→
 
+
 
.例: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
 

(4)酸+碱→
 
+
 
.例: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5)酸+碳酸盐→二氧化碳 例: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酸溶液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如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氧化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5)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如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无色酚酞;(2)盐;氢气;Fe+2HCl═FeCl2+H2↑;(3)盐;水;Fe2O3+3H2SO4═Fe2(SO43+3H2O;(4)盐;水;(5)Na2CO3+2HCl═2NaCl+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焦作模拟)硝酸钾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能够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硝酸钾属于化肥中的
复合肥
复合肥
.硝酸钾与任何酸、碱、盐都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原因是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1)为了探究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开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实验一:KNO3在20℃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水的质量(g) 10 50 100
KNO3的质量(g) 3.2 15.8 31.6
结论:当
温度
温度
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多,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实验二:KNO3在2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温度(℃) 20 40 60
KNO3的质量(g) 6.3 12.8 22.0
结论:当水的质量相同时,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讨论:如果是气体物质,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其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因素还有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写一种).
(2)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AC
AC
(填字母).
A.冰块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E.氧化钙
(3)请填充表中空白并根据下列实验和上述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g/cm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溶解程度 实验结果
取100mL水,加入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 得溶液①
再加w 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恰好饱和 得溶液②
再加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不溶解 得溶液③
加热 全部溶解 得溶液④
冷却至20℃ 析出晶体a 得溶液⑤
蒸发掉10g水,恢复至20℃ 析出晶体b 得溶液⑥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②③⑤⑥
②③⑤⑥
;上述操作中w、晶体a、晶体b的质量都可以推理出来,其中析出晶体b的质量为
3.16g
3.16g

(4)将10mL98%浓硫酸(密度为1.82g/mL)中加水稀释至100mL,取10mL该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制取氢气,请按要求完成系列问题的解答(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10mL98%的浓硫酸中含
17.8
17.8
g H2SO4.(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②列式计算消耗金属锌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0?山西)有Ⅰ、Ⅱ两组离子
Ⅰ:Na+ Ba2+ Mg2+ Fe3+
Ⅱ:Cl-  OH-  CO32-  SO42-
它们分别两两(阴、阳离子各一种,且离子间可重复使用)组成化合物A、B、C、D、E,它们分别具有下列性质:
①A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B是一种碱,向B的水溶液中滴入Na2SO4溶液,则析出A的沉淀;
③C可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向C中加入B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当滴入盐酸时有部分沉淀溶解;
④D溶于水也得无色溶液,滴入B溶液也有白色沉淀析出,当此沉淀遇盐酸时能完全溶解,并且生成无色的气体.试回答:
推出A--D四种物质的化学:A
BaS04
BaS04
,B
Ba(OH)2
Ba(OH)2
,C
MgSO4
MgSO4
,D
Na2C03
Na2C03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和Na2SO4溶液反应:
Ba(OH)2+Na2SO4=BaSO4↓+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

D和B的溶液反应
Ba(OH)2+Na2C03=BaCO3↓+2NaOH
Ba(OH)2+Na2C03=BaCO3↓+2NaOH

D和B生成的沉淀溶解的反应
BaCO3+2HCl=BaCl2+H2O+CO2
BaCO3+2HCl=BaCl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请你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欲利用上述仪器完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的实验,还需补充的仪器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图A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从该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能用图B所示装置来干燥并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两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将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解于水,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水.
(1)从以上信息中你能总结出氨的物理性质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常使用的实验装置:

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
①采用上述方法制取氨气应选择______(填装置序号)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
②同学们一致认为,选择C装置收集氨气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③装置A除用作某些气体的发生装置外,还可进行其它实验,如______(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分别表示N2、H2、NH3.在催化剂表面(下图中表示催化剂表面)N2和H2反应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可用五张图表示如下:

①观察上图,可发现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为:E→______→______→______→C(在括号中填写其它三张图示的序号);
②综合以上五张图示,你能总结出的有关化学反应的一条结论是:______.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利用氨气进行“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a.将干燥的集气瓶B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氯化氢气体并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K3处于关闭状态至操作b 完成为止);
b.通过调节活塞K1、K2,在干燥的集气瓶A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氨气,其操作是:打开K1、K2,在______(选填“K1”或“K2”)处导管口通入干燥的氨气;
c.集满氨气后,关闭K1、K2,再打开K3,一段时间后两只集气瓶中都出现白烟(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反应产生氯化铵固体的细小颗粒).
①写出c步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
②上述c步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______.
(5)近期发生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国家规定:每100g婴幼儿奶粉中蛋白质必须达12g-25g.为了测定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可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为氨气,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
①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一种氨基酸,丙氨酸中C、H、O、N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尿素[CO(NH22],若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经体内新陈代谢后完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每人每天相当于排出尿素30g.30g尿素中含氮元素______g.
③图2是某奶粉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现取该奶粉样品100g,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氨气的质量为3.74g.

通过计算说明:该奶粉包装袋上所注蛋白质的含量是否真实(蛋白质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