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3?泰州)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铁的知识后,为了解铜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运用类比的思想提出了如下问题,并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有关研究并填写有关空白.
  (l)【提出问题】
     ①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铜能吗?铜与浓硫酸会发生反应吗?
     ②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铜“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③氧化铁能够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以吗?氧化铜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铜吗?氧化铜还有哪些性质?
     ④有哪些途径可以由铜逐步转变为氢氧化铜?
  (2)【查阅资料与问题解决】
     ①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
之后.
     铜能与浓硫酸发生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Cu+2H2SO4(浓)
  △  
.
 
CuSO4+2H2O+SO2
此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

②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能“生锈”形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铜、氧气、水和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③氧化铜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被一氧化碳等还原成铜,其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
  △  
.
 
Cu+CO2
CuO+CO
  △  
.
 
Cu+CO2
;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但能与硫酸、盐酸等发生复分解反应形成相应的 铜盐;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uO
 高温 
.
 
2Cu2O+O2
4CuO
 高温 
.
 
2Cu2O+O2

④由铜转化为氢氧化铜,从化学反应的原理看,可以是流程 I:Cu
H2SO4(浓)
CuSO4
NaOH溶液
Cu(OH4);
也可以是流程Ⅱ:
Cu
O2
CuO
H2SO4(稀)
CuSO4
NaOH溶液
Cu(OH)2
与流程 I相比,流程Ⅱ的优点是
安全
安全
环保
环保

还可以有更多的流程.若流程Ⅲ与流程 I 相比,也是两步反应,但第一步与铜反应的
试剂不同,则流程Ⅲ中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Cu+2AgNO3=Cu(NO32+2Ag
分析:本题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实验分析可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在Cu+2H2SO4(浓)
  △  
.
 
CuSO4+2H2O+SO2↑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配平即可.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与流程I相比,流程Ⅱ的优点是:安全、环保等;若流程Ⅲ与流程I相比,也是两步反应,但第一步与铜反应的试剂不同,则流程Ⅲ中第一步反应可以是: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然后用硝酸铜制氢氧化铜.
解答:解:(1)通过实验分析可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在Cu+2H2SO4(浓)
  △  
.
 
CuSO4+2H2O+SO2↑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有0价变为+2价;故答案为:氢;铜
(2)铜绿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由此可以推测:铜“生锈”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是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3)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氧化铜能分解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uO+CO
  △  
.
 
Cu+CO2;4CuO
 高温 
.
 
2Cu2O+O2
(4)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与流程I相比,流程Ⅱ的优点是:安全、环保等;若流程Ⅲ与流程I相比,也是两步反应,但第一步与铜反应的试剂不同,则流程Ⅲ中第一步反应可以是: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然后用硝酸铜制氢氧化铜,故答案为:安全;环保;Cu+2AgNO3=Cu(NO32+2Ag;
点评: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泰州一模)某校学生要进行一系列实验,请结合下图帮助他们解决以下问题: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
锥形瓶
锥形瓶
;②
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时,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SO2+2NaOH=Na2SO3+H2O
SO2+2NaOH=Na2S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使用该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若改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a
a
端进入.
(4)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
A
A
.收集氨气时选用了E装置,把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内有大量红色液体进入.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出氨气的性质有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氨气易溶于水
氨气易溶于水
(至少答2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泰州一模)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请你补上猜想四.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H2SO4和NaOH      
猜想四:
有Na2SO4和NaOH
有Na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猜想三
猜想三

理由是
H2SO4和NaOH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H2SO4和NaOH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NaOH
NaOH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了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3溶液、BaC12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的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如下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pH试纸浸入溶液中
pH试纸浸入溶液中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Na2SO4与BaCl2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泰州一模)某实验小组要测定混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12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盐酸72.4g,测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4.4
克;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泰州)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