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题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锻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高温 
.
 
CaO+CO2
CaCO3
 高温 
.
 
CaO+CO2

(2)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漏斗
、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使溶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使溶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纯净的NaOH     乙: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NaOH和
Ca(OH)2
Ca(OH)2
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的
稀盐酸
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Na2C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猜想成立
(注意:若答下列问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
同学的实验方案不正确,理由是
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它们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它们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拓展]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取该溶液少量放入烧杯中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至不再产生沉淀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综上则说明氢氧化钠变质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至不再产生沉淀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综上则说明氢氧化钠变质
分析:(1)煅烧碳酸钙时,碳酸钙分解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2)过滤时要用到的主要仪器之一是漏斗;
(3)玻璃棒的用途有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生成的产物作出猜想;
[探究与验证]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反思与评价】
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变质后的产物为碳酸钠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1)贝壳高温煅烧时,含有的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
 高温 
.
 
CaO+CO2↑;
(2)操作I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若氢氧化钙是过量的,则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钙,即丙可以作出固体C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猜想;
[探究与验证]乙: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如果无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中不含有碳酸钠,猜想不成立.
丙: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碳酸钠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中含有氢氧化钙,猜想成立.
【反思与评价】根据实验流程,可以判定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不严密,理由是: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无论碳酸钠过量还是氢氧化钙过量,混有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氢氧化钠配成溶液后,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故甲同学设计的方案是错误的;
[拓展]氢氧化钠不能和氯化钙反应,而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所以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来进行检验,即: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至不再产生沉淀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综上则说明氢氧化钠变质.
故答案为:(1)CaCO3
 高温 
.
 
CaO+CO2↑;
(2)漏斗;
(3)使溶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外溅;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探究与验证]
[反思与评价]甲;因为碳酸钠、氢氧化钙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它们都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说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拓展]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至不再产生沉淀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综上则说明氢氧化钠变质.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淮安)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高温 
.
 
CaO+CO2
CaCO3
 高温 
.
 
CaO+CO2

(2)操作Ⅰ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漏斗
、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到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纯净的NaOH
              乙: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NaOH和Ca(OH)2的混合物
【探究与验证】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
稀盐酸(合理均可)
稀盐酸(合理均可)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成立
【反思与评价】同学们认真研究实验流程,讨论后一致认为乙、丙两同学的方案、现象和推理均正确,请你根据实验流程对甲同学设计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
甲的设计方案不严密.实验过程中纯碱溶液与氢氧化钙不一定恰好反应,而纯碱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无论哪种物质过量,滴加酚酞均会变红,故不能据溶液变红确定只有氢氧化钠
甲的设计方案不严密.实验过程中纯碱溶液与氢氧化钙不一定恰好反应,而纯碱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无论哪种物质过量,滴加酚酞均会变红,故不能据溶液变红确定只有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无锡一模)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Ⅰ.定性研究
(1)生成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Na2CO3═CaCO3↓+2NaOH

(2)操作Ⅰ指的是
过滤
过滤
,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漏斗
漏斗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流程对所得的固体C的组成提出了质疑: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乙同学认为:可能是
Ca(OH)2、NaOH
Ca(OH)2、NaOH
;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
【交流与评价】请你把乙同学的可能猜想结果写在横线上;
【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乙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
氢氧化钙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观察到与甲同学不同的现象,得出了和甲同学相同的结论.
丙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溶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丙同学所用试剂与甲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少量的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了,所以就不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看不到有气体产生
少量的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了,所以就不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看不到有气体产生
.经过上述三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产品C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下:

请你利用方案①所得数据计算固体产品C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列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②所得数据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与方案①相比明显偏小,请你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
碳酸钡沉淀中有水分,没有干燥质量偏大,计算出来的碳酸钠质量偏大,氢氧化钠的质量就偏小了.
碳酸钡沉淀中有水分,没有干燥质量偏大,计算出来的碳酸钠质量偏大,氢氧化钠的质量就偏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杨浦区二模)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高温 
.
 
CaO+CO2
CaCO3
 高温 
.
 
CaO+CO2

(2)水加入到固体A中形成的是
悬浊液
悬浊液
(填溶液、乳浊液或悬浊液).操作Ⅰ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漏斗
漏斗
、玻璃棒;
(3)在上述整个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置换
置换
反应.
(4)将固体C配成溶液,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NaOH
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精英家教网
(1)贝壳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操作Ⅰ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玻璃棒;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问题与发现】该小组同学所得到固体C一定是纯净的NaOH吗?
【猜想与假设】根据反应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纯净的NaOH
乙: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丙:NaOH和Ca(OH)2的混合物
【探究与实验】(4)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下列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如下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所缺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猜想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足量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不成立
取少量固体C,溶于适量水形成溶液后,滴加几滴饱和的
 
溶液
 
猜想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