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20181115日西安市实施了机动车限行交通管理措施,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汽车上都装有“催化转化器”,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的微观反应过程。

1)该微观反应过程中出现了_________种氧化物。

2)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3 11

【解析】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CONO生成物为N2CO2,故一共出现了3中氧化物,故填3

2)由微观示意图知参加反应的CO分子2个,参加反应的NO分子2个,故个数比为11

3)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 ABCDE 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鉴别它们可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 ABC 中的溶质分别是 A_____B_____C_____(填化学式)

2)用 X 鉴别 DE 时,X 可以选用不同的物质。

①若X为稀盐酸,写出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若X为氯化钙溶液,写出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字性质时,某同学想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下列探究:

(1)方案一:测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pH(常温),测定某NaOH溶液的pH大于7,然后将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该NaOH溶液中,混合均匀后测其pH小于7

结论:稀硫酸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___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方案二:借助酸碱指示剂。

①小红说:根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____时,稀硫酸和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②小文说:实验开始不需要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颜色没有变化,则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你认为他们的说法中____的说法不正确,理由是____

(继续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显酸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的容颜1-2mL于试管中,加入 ____,振荡

____

溶液呈酸性

(3)测温度变化:为了进一步获取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放热吸热无热量变化”)的反应,小明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____,其原理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 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溶液吸收,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

0

2

4

6

8

10

12

C增加质量/g

0

3.0

5.0

6.0

6.6

x

6.6

1)上表中,第10分钟时,x_____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要写计算过程)

3)请在如图的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_____

4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该装置使测量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初三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假日去郊外野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野炊所带的下列物品中,由天然纤维制成的是____(填序号)

A 纯棉毛巾 B 玻璃杯

C 塑料袋 D 铁锅

(2)炒菜用的铁锅的手柄所用的塑料应具有____(热固性热塑性”)

(3)野炊食谱如下:米饭、新疆大盘鸡、清蒸鱼、排骨藕汤,为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你建议食谱中还应补充____(填序号)

A 爆炒肚条 B 凉拌黄瓜 C 炒鸡蛋 D 麻婆豆腐

(4)小林把从家里带来的酒精倒入酒精炉中点燃做起饭来。请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硒原子核内有34个质子

C.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课外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2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熄灭,请你随他们一起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

[猜想假设]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2: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1]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溶液,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小红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用如图1装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最右边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将燃着的短蜡烛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瓶中,发现____________,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剩余氧气浓度15. 65%,二氧化碳浓度1. 898%。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图2中上面一条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__________( A”“B”“C”或“D )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的原因。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探究金属镁的性质时发现,将镁条放到盛有冷水(蒸馏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加热时镁条与水发生反应吗?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1)甲同学认为,加热时应该先将蒸馏水煮沸并迅速冷却,理由是______

(2)甲同学认为,加热时镁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选填a H2 b N2),不选择另一项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验证)乙同学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实验结论)(3)镁在加热时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加热后溶液中生成了___性物质。请根据分析写出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讨论交流)(4)乙同学将加热后的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的红色消失了,出现白色浑浊。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你认为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空气质量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氮,造成空气污染。SCR 技术利用车用尿素,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的氨气(NH3),对尾气中的一氧化氮进行处理。

1)其核心反应原理为氨气和一氧化氮在300℃~500℃和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氮气和水,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车用尿素溶液保存时间如表所示,据此推测车用尿素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储存温度/℃

车用尿素保质期/

≤10

36

11~25

18

26~30

12

31~35

6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