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丁一定是化合物

B. 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反应可以是碳酸钙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D. 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丙的质量增加16g为生成物,甲的质量增加2g为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18g,为反应物;则此反应为由丁生成甲和丙的分解反应丁一定是化合物,选项正确;

B、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正确;

C、碳酸钙分解的方程式为CaCO3CaO+CO2,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00:56:32,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三种物质的质量为68:36:32,而丁、甲、丙的质量比为18:2:16,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碳酸钙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D. 由数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选项正确。故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研究小组对蜡烛(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设计图1所示实验,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请推测靠近三通管_____(填“上口”或“下口”)的火柴火焰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大烧杯将高低2支燃烧的蜡烛罩住(如图2所示),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提出问题)导致高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假设1: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其先熄灭;

假设2: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氧气浓度过低导致其先熄灭。

(设计实验)甲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点燃蜡烛,用大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烧杯内上部的滤纸条先褪色(石灰水能使酚酞变红,碳酸钙不能使酚酞变红),说明此时高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比低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_____(填“高”或“低”)。

(3)为进一步验证假设1,乙同学收集一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1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

(4)丙同学使用传感器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80 s时蜡烛熄灭),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3。则可得出蜡烛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5)结合已有知识和上述实验分析,乙同学的实验中,蜡烛完全熄灭后瓶内含有的气体有_____ (至少填三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主要流程如下.

(1)过程Ⅰ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分离得到N2,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物理化学”)变化.

(2)过程Ⅱ中,N2H2反应生成NH3,该反应为_____(化合分解”)反应.

(3)过程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若参加反应的NH368kg,理论上生成NO的质量为_____ kg.

(4)过程Ⅳ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程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同学为验证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1)将集气瓶的体积分为五等分,并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

(2)将弹簧夹夹在___________(填“乳胶管”或“玻璃管”),点燃燃烧匙内,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待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此时瓶内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_

(4)乙同学也设计了图2实验装置来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用足量硫粉代替红磷,为使实验成功,需事先在集气瓶中加入足量的A溶液,则A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上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

(2)小刚同学若选用A装置制氧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为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小红应选用_________作氧气的收集装置.实验结束后,她发现集气瓶内氧气不纯.请帮小刚查找原因,并写出其中的一条:________

(3)贝贝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①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若某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若大于29,则密度比空气大。

②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钙和氨气(NH3)和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氨气极易溶于水。

贝贝同学若要在实验室制取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则她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4)最后老师告诉大家,其实装置F也可以用来收集气体,如果贝贝用F装置收集氨气,你认为气体应从__端(填“a”或“b”)导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应用。

(1)如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_____能力,其原因是木炭具有_____的结构。

(2)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应使用碳素墨水,原因是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金刚石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固体全部消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将生成的产物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充分吸收并测定其质量,当金刚石的质量恰好等于_____时,则可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4)在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某学习小组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他们观察到试管a中铁粉全部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呈①____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____;试管b中有③______色固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④_____。为进一步确定试管a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和试管b所得固体的组成,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1)试管a中的溶质成分:猜想一:FeSO4;猜想二:⑤______

(2)试管b中固体的组成:猜想三:Cu; 猜想四:Fe和Cu。

(实验探究)甲图所示实验结束后,将试管a、试管b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如乙图所示),他们惊奇地发现烧杯内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总结交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⑥_______

(拓展探究)某混合溶液由硫酸铜和硫酸溶液组成。上述小组同学取192.4g该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往其中加入33.6g铁粉,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计算:

(3)原混合溶液中H2SO4的质量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原混合溶液中CuSO4和H2SO4的质量比______

(5)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炼铁的过程中,通入CO质量与红色粉末质量的关系.根据图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b点表示通入CO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开始发生

B. c点表示红色粉末已充分参加反应

C. 可根据通入CO的质量计算出红色粉末的质量

D. d点表示反应结束后仍需继续通入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