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一

氯酸钾在试管中加热,

融化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融化后继续加热,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木条复燃

氯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实验一中①②说明了什么?_____

3)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

4)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最终通过实验,完整地证明了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第一个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第二个的实验是要_____

【答案】2KClO32KCl+3O2 加热氯酸钾至熔化后才能产生氧气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能产生氧气 确定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 确定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解析】

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及验证氧气的方法分析即可

1)根据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及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原理可得,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

实验一

氯酸钾在试管中加热,

融化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融化后继续加热,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木条复燃

氯酸钾加热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加热至氯酸钾即将熔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2)通过对比①②两个实验可知,氯酸钾在融化前不会产生氧气。故填:加热氯酸钾至熔化后才能产生氧气;

3)通过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能产生氧气。

故填: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能产生氧气;

4)实验三已经验证了二氧化锰能加快改反应速率,但还没有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故填:确定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确定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输氧时,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 输氧时,该装置也能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C. 实验室中将该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D. 实验室中将该装置盛澄清石灰水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合理且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A. 比较等量 MnO2Fe2O3 的催化效果

B.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稀释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图A是金属的一个应用实例,利用了金属的_____性。图B是两块金属片相互刻划后,在纯铜片上有明显的划痕。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_____

2)如图标出了上海世博会第一组纪念金条的规格、成色等指标。

该纪念金条是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俗语常言“真金不怕火炼”,这是因为金具有_____的化学性质。小明的奶奶在路边购买了小贩兜售的“世博会金条”,小明想到老师化学课上说的有人用CuZn合金假冒黄金行骗,为验证“金条”的真假,小明向“金条”表面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

总结

实验

将氯酸钾加热至融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但________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

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____________

木条迅速复燃

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 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要_____(写实验目的).

第二方面的实验目的已经明确,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步骤:_____

现象:_____

结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如图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电子 (填“得到”或“失去” )。

(2)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山药等食物中常含硒元素。硒(Se)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硒。回答下列问题:

① 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

② 写出硒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00 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 →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_________发生反应。

(2)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完全反应时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所示久置的无色溶液,瓶口有白色固体、瓶塞丢失,已知原溶液可能是NaClNaOHNa2CO3三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原溶液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pH10,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_____。他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HCl,看到_____,由此小张同学认为该溶液为Na2CO3溶液。

2)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由此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静置,(写出还需进行的操作及现象)_____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结论正确。

二位同学给试剂瓶贴一新标签:Na2CO3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试剂瓶原标签仍有可能不是Na2CO3,你猜测他们认为该试剂瓶原标签上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界中无时不在进行着二氧化碳、水、氧气的循环,使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1)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__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从微观角度分析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D.分子数目

3)写出一个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下列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__(填字母)。

[Failed to download image : http://192.168.0.10:8086/QBM/2019/3/14/2160358176694272/2162447886893056/STEM/6c4d167fb10a44048363bde8bc0cb219.p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