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12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

(3)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

(4)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 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 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答案】②①③ 温度 溶液变为黄色 B

【解析】

1)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是分离提纯、确定结构、人工合成;

故填:②①③。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

故填:温度。

3)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

故填:溶液变为黄色。

4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不一定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但是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需要进行人工合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一个月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现在请你和小强、小雯同学结合如图一起完成下列关于气体制取的探究。

1)写出图中标a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小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他选择了上述装置中的AC进行组装。据此回答:

①装置A中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_

②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待导气管口的气泡_____________冒出时再收集。

③收集完氧气后,他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然后又熄灭了酒精灯,他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

3)小雯同学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她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①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

②她用D装置收集氧气,判断氧气收集已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他们在用装置F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

5)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则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_(选填图中装置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锶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7.62g

D.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形成S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

(1)1所示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若要说明该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应采取的后续操作是_____

(2)2所示的实验中的反应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_,其目的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中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夹紧止水夹,_____,则表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3)用H2O2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只需加热一种物质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

4)用装置F和另一仪器(除导管外)收集并测量O2体积,另一仪器名称为_____,在F中气体应从导管_____(填“b”或“c”)端通入。若用F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O2,则O2应从_____端通入。

5)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应为_____(填字母)。用装置E收集甲烷,利用了甲烷_____的物理性质;能用装置C而不能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400mL

实验步骤如下:

a.按图示连接好装置;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在集气瓶内加入50mL水,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d.取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中,点然后立即深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e.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mL。说明实验成功。

3)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

4)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实验过程中可以不使用弹簧夹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C 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 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已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2的文字或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用AD制取O2,若试管内为一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则反应的文字或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口要堵一团蓬松的棉花,原因____________,当O2收集完毕时,应先_____________(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熄灭酒精灯)。

4)实验室制取CO2的文字或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B制取CO2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G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填没有)影响。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20.0mL(填大于”“小于等于)。

5)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下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利用燃碳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如图装置),发现一个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后,进入集气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分数仍然小于1/5

1)教材中利用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选择该药品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不准确呢?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作了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木炭取的量过少;

乙同学:可能是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小组同学发现实验结束后,燃烧匙中还有残留的黑色固体,都认为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查阅资料)

①木炭、棉花和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停止后,残留氧气的体积分数高达14.0%8.0%16.0%

②一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乙同学又利用上述装置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横线上填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将足量木炭点燃,迅速插入集气瓶中

/

木炭燃烧没有消耗完集气瓶中的氧气

2.待冷却后,将燃着的_________(填棉花蜡烛)再伸入该集气瓶中

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反思)

2)丙同学使用了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测得木炭、蜡烛分别在密闭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瓶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根据此曲线图分析用上述装置不能准确测出氧气体积分数的原因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1)写出装置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D的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装置F需要改进的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