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KNO3(NaCl)

AgNO3溶液

溶解、过滤

B

MnO2(KCl)

H2O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OH溶液(Na2CO3)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O2(CO)

O2

点燃

A. A B. B C. C D. 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化学改变我们的生活,请从“①钛合金;②甲烷;③干冰;④熟石灰;⑤活性炭;⑥食醋”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___;

(2)能除去冰箱中异味的物质是________;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____;

(4)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的是________.

(5)可除去热水瓶胆里水垢的是_________;

(6)常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

B.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KNO3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地加入KNO3固体

C.向一定量FeCl3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除杂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分离MgCl2、NaC1固体混合物

依次加入水和适量Ca(OH)2溶液,过滤后向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再蒸发两种溶液得到固体

D

鉴别CaCO3、NaC1、NaOH、CuSO4四种固体

分别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根据下图所给的仪器和实验用品,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F的名称是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组装一套发生并导出氧气的装置,应选取的仪器和用品是A_____J(请补齐编号)。

(3)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若要组装一套能控制该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发生装置,则可选择的仪器和用品是A__ (请补齐编号);若用K装置收集CO2,则气体应从_____口 (填“a”或“b”)通入。

(4)用ABCGDF及石棉网组装成一套装置,可作为实验室制取少量____的简易装置,制取时需要在C中加入几粒沸石,以防加热时出现_____

(5)下列反应均能产生氨气,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你会选择的反应是___ (填序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 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 16

C.碳酸乙烯酯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2÷(12+1+16)×100%

D.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84消毒液消毒 C.铁水铸成锅 D.汽油除油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为了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采用燃烧的方法,它应采用的药品是( )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是8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D.人体缺乏锌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