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镁有“国防金属”的美誉.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镁属于金属元素
B.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
C.镁原子的质量为24.31g
D.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其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2,相对原子质量24.31,及元素符号和名称,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故B正确;
C、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C错误;
D、镁原子的原子最为层电子数为2,故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该题是对元素周期表意义的考查,是对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信息灵活应用能力的训练,属于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当条件不改变时,蔗糖溶液放置时间稍长,溶质(  )
A.会沉淀出来B.会浮在上面C.可能会分离出来D.不会分离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如图是某市2000年至2005年酸雨率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该市降水酸雨率在逐年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frac{\underline{\;点燃\;}}{\;}$XO2+2SO2,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 gB.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D.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我省境内的白石山,因其石灰石呈白色且含杂质较少而得名,是国家级石灰岩结构地质公园.某化学兴趣小组从白石山采集来一些样品,进行了下列实验:取4份质量不同的石灰石样品,分别与27.0g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所取样品质量的关系如表所示.试计算:
实验序号石灰石样品质量/g稀盐酸的质量/g剩余固体质量/g
11.027.00.1
22.027.00.2
33.027.00.3
44.027.01.3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请依据下列提供的实验仪器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准确量取80mL液体试剂,需选用CF仪器(填代号).
(2)常用于分离液体与固体混合物的仪器是D(填代号).
(3)仪器E的主要用途是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量液体试剂.
(4)配制50g10%的NaCl溶液,溶解NaCl时还需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精盐(NaCl)和纯碱(Na2CO3)是家庭厨房中两种常见物质.
(1)用化学方法区别精盐和纯碱,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答:B.
A.白酒    B.盐酸   C.纯净水    D.酱油
(2)已知:Na2CO3+H2SO4═Na2SO4+H2O+CO2↑,现有精盐(NaCl)和纯碱 (Na2CO3)两种固体混合物53克,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克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混合物中纯碱(Na2CO3)的质量是多少克?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先阅读下列资料.
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方法a:利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方法b: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但是,若氯酸钾固体中混有可燃性杂质,加热时极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利用此法制得的氧气中往往含有一种有毒的杂质气体--氯气.回答下列问题:


(1)现提供如图仪器装置:
(I)指出装置图中指定仪器名称:①试管.
(II)选择方法b制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择A,若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对应的收集装置应选择D(填装置字母代号).不能用装置E来收集氧气的理由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III)某同学在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时发现:当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后,长颈漏斗中的水就下不去.这种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填“良好”或“不好”).
(2)请你从尽量多的角度分析,资料中制氧气的两个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一: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共同点二:都属于分解反应(合理均可)
(3)比较两种制氧气的方法,许多同学都认为较优的是方法a.你认为该方法具有哪些优点?(写一点即可)不用加热,节约能源(合理均可)
(4)也有同学认为方法a也有不足:利用方法a则应该选择装置B作气体的发生装置,而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还有大量的氧气没有能够收集,造成浪费.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导出锥形瓶中的氧气.你的操作方法是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加满水,用集气瓶收集排出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下列某些仪器制取气体.

(1)写出仪器名称a试管   b水槽
(2)该小组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此时发生装置应该选用图中的A,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用C或E.
(3)该小组同学用收集的氧气完成铁丝和氧气的反应实验,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
(4)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符号表达式:CaCO3+2HCl=CaCl2+CO2↑+H2O.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选择E,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
(5)该小组在探究活动中要制取一定量的氨气,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得知可以通过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的方法产生氨气.通常情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应选择制取氨气的装置是B(填字母序号),其中生石灰应盛放在名称为锥形瓶的反应容器中;收集氨气的装置是D(填字母序号).
(6)通过一系列气体的制取,该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出,制取任何气体的第一步都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很难收集到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