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6394  166402  166408  166412  166418  166420  166424  166430  166432  166438  166444  166448  166450  166454  166460  166462  166468  166472  166474  166478  166480  166484  166486  166488  166489  166490  166492  166493  166494  166496  166498  166502  166504  166508  166510  166514  166520  166522  166528  166532  166534  166538  166544  166550  166552  166558  166562  166564  166570  166574  166580  166588  211419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叙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属的热胀冷缩B.酒精燃烧C.氢气的可燃性D.酒精易挥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
B.汤姆森的原子模型反映了原子的真实结构
C.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可证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
D.不同类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一定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简易装置,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装置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试管a、b中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C.试管a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该实验可证明水是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CH4;    
猜想Ⅱ:是CO和CH4
猜想Ⅲ:是CO、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后,在D处点燃.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② (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I、Ⅱ”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入水蒸气;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在点燃前将气体先通过干燥装置.
(3)采取(2)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Ⅳ”可能成立.
(4)为进一步确定(3)中沼气池中气体的成分,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研究(已知高温条件下,甲烷和氧化铁反应生成CO2和H2O).

实验测量D和E的质量反应后分别增加9.0g和12g,推测沼气池中气体的成分的组成为(假设混合气在C装置中反应完全)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反思评价】在上述实验中采用了对化学物质进行研究的常用两种方法为:定性法、定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溶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因而我们要掌握一些有关“物质溶解”的知识.
(1)20℃时,17gKCl溶解在5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34g.
(2)我们发现,在用洗衣粉洗衣服时(在等量的水里放等量的洗衣粉),夏天洗衣粉很快溶解了,冬天反复搅拌后往往还会有许多洗衣粉颗粒悬浮水中,这说明洗衣粉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当你用湿手取少量洗衣粉时,感觉手烫,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洗衣粉溶于水放热;若取用X固体代替洗衣粉与水混合,也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现象,则加入的X固体可能是下列哪种物质AC.(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氧化钙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3)如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当把相同质量的氯化铵和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从50℃降到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硫酸钠.

(4)在40℃时取两份100g水分别往加入50克氯化铵和50克硫酸钠,充分搅拌后,升温到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F.
A.40℃时,两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B.40℃时,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50℃时.两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60℃时,硫酸钠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氯化铵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E.60℃时,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F.60℃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请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填写下列空格:
(1)在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中,除空气、水、食盐等无机物外,其余主要是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机物.人体缺乏钙 元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食用乳制品、豆类等可摄入该元素;
(2)厨房中铁锅易生锈,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方法:不用时保持铁锅干燥或涂一层植物油;
(3)在地震、洪涝灾害发生地,为防止灾区疾病传染,需对临时水源的水处理后方可饮用.用下列净水措施:①加热煮沸 ②消毒 ③过滤 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④③②①(填序号);
(4)NH4NO3是一种肥效较高的氮肥,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和+5价;
(5)路面积水在阳光照射下,水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度加快,克服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开液体便面逸散到空气中去.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为鉴别碳酸氢氨、氯化铵、氯化钾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

(1)写出三种化肥的名称:A氯化钾;B碳酸氢铵;C氯化铵.
(2)氯化铵与熟石灰发生复反应后有氨气(NH3)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16倍.请回答.

(1)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2)该反应生成的的质量比为9:8.
(3)由该图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牙膏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配料成分有摩擦剂、增稠剂、发泡剂等,其中摩擦剂的类型有很多,如CaCO3、Al(OH)3、SiO2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想研究牙膏摩擦剂的成分.
【实验探究一】某品牌牙膏中是否含有CaCO3
【查阅资料】二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①产生大量气泡该牙膏样品中含有CaCO3
②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②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二】该牙膏中CaCO3的含量是多少?
【实验装置】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友情提示】
(1)氢氧化钡跟氢氧化钙的性质类似,CO2+Ba(OH)2═BaCO3↓+H2O;
(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7;
(3)以上药品均足量,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实验步骤】
(1)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B装置中加入牙膏样品8.00g;
(3)先断开装置B和C,打开K1,关闭K2,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再接上装置B和C;关闭K1,打开K2(选填“打开”或“关闭”),向牙膏样品中滴入10%的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停止滴加盐酸;然后再打开K1,关闭K2(选填“打开”或“关闭”),缓缓通入空气至C中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目的是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赶到装置C中充分反应.
(4)将C装置中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其质量;
(5)重复实验.
【实验数据】重复实验,3次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实验1实验2实验3
D装置中沉淀质量(g)3.933.943.95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装置A的作用是CO2+2NaOH=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若没有A装置,则测定结果将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装置B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置C中,产生误差.
(4)据上表数据,取D装置中沉淀质量的平均值为3.94g,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准确;由产生沉淀的质量可计算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g,然后可求出牙膏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下列是几个对比试验: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目的 比较氯气和空气的部分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
实验装置图    
根据以上对比实验回答问题:
(1)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毒气,为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在“实验1”中,红色气球充满氯气,蓝色气球充满空气,开始时两只气球都沉在杯底,当把氯气缓慢注入烧杯中时,发现蓝色气球逐渐浮起,用手轻按,松手后气球又上浮.
①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
②若遇氯气泄漏,引导他人逃生是我们的责任,请提出你的引导方向:地势较高的地方;
(2)根据“实验2”提供的图示素材: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对盐酸提出的条件是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
②装置中红墨水的作用是便于及时发现气泡的产生;
(3)①“实验3”方案设计的原理依据是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依据水面上升高度的不同,验证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如果图示为实验结果,从中获得的结论是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
②写出甲装置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O+CO2=H2CO3
③实验中,用传感器获得甲、乙两试管上层溶液的pH,并绘制成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曲线a反映的是装置乙(填“甲”或“乙”)的pH变化,该曲线会否与pH=7的虚线相交?不会,理由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显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