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的快慢关系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①②③④均正确

D 【解析】(a)图中的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表面积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故(1)说法正确; (b)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温度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故(2)说法正确; (c)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相同,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2.11至2.14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知刻度尺最小分度是1mm,物体的端点未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物体两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等于物体的长度. 【解析】 由图知刻度尺最小分度是1mm,物体的长度是6.11cm﹣4.00cm=2.11cm. 故答案为:2.12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广东阳山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图甲是小刚第3次实验测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示意图.他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子自由端,将重为6N钩码从A位置提升到B位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A位置上升到B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绳的拉力为F,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00

0.100

a

绳端拉力F/N

1.8

1.4

b

绳端移动距离s/m

0.300

0.500

c

机械效率η

74%

57%

d

甲            乙

(1)实验时,应将弹簧测力计_________向上拉动.

(2)据图将表格补充完整b = ________ N;c = ________ m;d = ________ %.

(3)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2是用图中的________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4)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________ 有关.

(5)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结论:对于同一滑轮组,被提升物体所受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___ .(选填“高”或“低”)

(6)小李想到计算机械效率还可用, 于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动滑轮重,代入上式计算后发现比实际测得的机械效率值偏大,原因是实际测量中还包含克服________ 做的功.

竖直匀速 2.4 0.150 83.3 乙 动滑轮重力 高 摩擦力(绳重) 【解析】(1)实验时,为保证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应将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向上拉动.(2)根据图得:测力计示数即拉力为:2.4 N;绳端即拉力移动的距离为0.150m;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050m,则机械效率:η;(3)分析实验2数据:拉力移动的距离是0.500m,钩码上升的高度是0.100m,即s=5h,有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广东阳山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段1m长的电阻丝,下列做法能使它的电阻增大的是( )

A. 对折 B. 长度拉伸为原来的2倍

C. 剪掉一半 D. 外表涂上绝缘材料

B 【解析】试题分析: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其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有关系.A、电阻丝对折后,导体的长度减小,横截面积增大,则导体的电阻减小,故A错误;B、电阻丝长度拉伸为原来的2倍后,导体的长度增大、而横截面积减小,导体的电阻增大;故B正确;C、把电阻丝剪掉一半,电阻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减小,故C错误;D、在电阻丝外表涂上绝缘材料,电阻丝的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均不变,电阻不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湖北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1 h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35 km/h B. 40 km/h C. 50 km/ h D. 45 km/h

C 【解析】因为所以前20 min 汽车行驶的路程: 后40 min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汽车行驶总路程: 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前20 min和后40 min汽车行驶的路程,然后求出总路程,知道总时间,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平均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湖北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 12.45cm B. 12.34cm C. 12.35cm D. 12.36cm

C 【解析】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 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 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提优试卷 题型:填空题

甲、乙两人从矩形跑道的A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点相遇,如图所示,已知甲的速度为5m/s,乙的速度为3m/s,跑道OC段长度为50m,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同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的时间是____________s。

200 【解析】因为第一次沿相反方向绕行时,相遇在O点,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故,而AB=DC,BC=AD,即AB+BC=200m;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同一个方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一个矩形的周长,即所需要的时间t==20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模拟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1)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_____.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

(2)竹筷一端缠上铅丝,是为了_____.

(3)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选填“越小”或“越大”),所以密度计刻度的特点是_____(选填“上大下小”或“下大上小”).

(4)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_ (不计铅丝体积).

把土密度计放入盐水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使竹筷能够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越小 下大上小 【解析】(1)实验步骤: ④把土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2)铅丝的密度比较大,在液体中能够浸没,并且密度计重心偏低越稳定,使密度计能够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3)根据漂浮条件,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浮力与重力相等,因此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22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检测题2 题型:单选题

关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下列的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是( )

A. 若有可能,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 B. 大力发展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

C. 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D. 节约用水、用电、用气

B 【解析】A、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和节约能源,故A不合题意.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耗能,故B符合题意. C、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可节能减排,故C不合题意. D、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可以节能减排,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