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frac{s}{t}$.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程S1的平均速度VAC=0.24m/s.
(4)B点是AC的中点,则VAB<VBC(填>、=、<).

分析 (1)公式v=$\frac{s}{t}$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解答 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frac{s}{t}$.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
vAC=$\frac{s}{t}$=$\frac{1.2m}{5s}$=0.24m/s;
(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VAB<VBC
故答案为:(1)v=$\frac{s}{t}$;(2)小;(3)0.24;(4)<.

点评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frac{s}{t}$算出平均速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6米的两点,甲、乙两辆电动小车分别从P、Q同时出发,沿直线相向运动,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两辆电动小车的路程-时间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当他们相遇时,他们运动的时间为6秒,此时甲车离Q点3.6米,在运动过程中,甲车的速度为0.4米/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途中路过一座公路桥,看到桥头悬挂有交通标示如右图所示,则:
(1)交通标示上的数字“40”的含义是什么?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通过该公路桥至少要行驶多长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夜晚当桥下的灯开亮时,江水上实景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桥下河水深为1m,桥上一彩灯距平静水面10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10m;若江水再上涨1,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18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0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所示,把两个小灯泡接入由四节干电池(每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组成的电源两端,闭合开关,电流表A的示数是1.2A,电流表A2的示数是0.4A,则通过灯泡L1的电流和L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
B.
日食
C.
树荫下躲太阳
D.
丹顶鹤的倒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了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汽,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明同学对此提出了疑义,他认为固态碘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同学们争论不休!
老师告诉同学们一组数据:常温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数据,老师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该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1)碘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若要解决这个“争议”,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得到碘蒸气只能是升华的结果;
(3)通过这个案例,你对学习物理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是学好物理的前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到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不间断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重新将空气慢慢放进玻璃钟罩,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增大,由此推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