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读出下列温度计的示数:

甲: ℃ 乙: ℃ 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重庆市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但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放热,温度一定降低,内能一定减小

D.物体温度降低,一定放出热量,但内能不一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附属初中八年级10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不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丹阳市八年级10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温度/℃
 

90
 

92
 

94
 

96
 

98
 

97
 

98
 


 

(1)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

(3)图中(1)的错误操作是

(4)在图(2)中, 你认为图________(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5)观察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有一处错误数据是 ℃。根据正确数据在图(3)中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

(6)由图象(3)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水沸腾的特点是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继续 。(选填“吸热”或“放热”)

(7)由图象(3)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判断当地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8)小敏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丹阳市八年级10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m/s。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8s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_______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丹阳市八年级10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洗手间里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能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被吹干,下面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速度并提高了水温度

B. 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 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速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 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速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丹阳市八年级10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质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热 B.传声 C.导电 D.通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八年级9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7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九年级上学期教研联盟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红同学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在AB间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_。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L1______或L2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

(3)小明用步骤3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

(4)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