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R1阻值是20Ω.当滑片P移到a端,开关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是0.9A,灯L正常发光。再断开开关S1,电流表示数变化了0.4A.接着调节滑片Pb端,灯L的功率与额定功率之比是14.求:(电源电压与灯丝电阻均保持不变)

(1)电源电压。

(2)L的额定功率。

(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答案】(1)8V(2)4W(3)16Ω

【解析】

(1)当滑片P位于a端,开关都闭合时,灯泡与电阻R1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再断开开关S1,只有灯泡连入电路,电流表测量灯泡的电流;由于电流表示数变化量0.4A,则通过R1的电流为I10.4A,电源电压:

UI1R10.4A×20Ω8V

(2)由于此时灯泡正常发光,则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可知:灯泡的额定电压为8V;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可知:

III10.9A0.4A0.5A

灯泡的额定功率:

PUIL8V×0.5A4W

(3)灯泡电阻

RL16Ω

S断开时,滑片Pb端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已知:PP14,则

PP×4W1W

根据PI2R可得此时电流:

I0.25A

总电阻:

R32Ω

根据电阻的串联特点得:

R2R-RL32Ω-16Ω16Ω

答:(1)电源电压为8V

(2)L的额定功率为4W

(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6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中所示相同时间内_______的温度上升得更快(填“甲”或“乙”)

(2)由图可知___的吸热本领强(填“甲”或“乙”),甲和乙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的_________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现象

现象一:如图1所示,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破了;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说明鸡蛋乙所受的力较小。

现象二:如图2a所示,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重物可以把细线拉断;如图2b所示,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就不会被拉断,说明细线在图2b情况下所受的力较小。

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软着陆”或“缓冲”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先后三次让同一个同学骑同一辆自行车,从斜坡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到达坡底进入同一水路面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捏刹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捏刹车的用力情况

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

1

较小的力

40s

2

较大的力

17s

3

更大的力

4s

1)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_____(选填“越大”、“越小”或“相同”)。

2)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这是通过_____从而_____地面对人的冲击力。

3)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缓冲知识的是_____

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

B.跳远时跳到沙坑里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

D.用棒撬石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有弹簧测力计,木块(有挂钩)、长木板各一个,重为1N的钩码若干。

(1)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时,该同学判断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依据是______

A.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

B.木块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2)该实验小组改变压力大小进行了多次实验,记录的实验信息和数据如表。

试验次数

1

2

3

4

5

6

接触面粗糙程度

压力F/N

2

3

4

5

6

7

弹测力计示数P/N

0.4

0.6

0.8

1.0

1.2

1.4

滑动摩擦力f/N

0.4

0.6

0.8

1.0

1.2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甲的方格纸上画出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的关系。_____

(3)分析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

(4)该实验小组又选取了毛巾和棉布,在原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将毛巾平铺在长木板上,如图乙所示,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时,发现木块下方的部分毛巾随木块一起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便停止实验其他同学帮助他固定毛巾不动后,重新开始实验完成实验后,小组同学分析出部分毛巾随木块一起加速运动的原因是______。经讨论后发现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也可以解决毛巾随木块一起运动的问题,请写出你的改进方法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恒定,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b端。R1R2组成串联电路,需要闭合开关_____;滑片Pba滑动过程中,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电压表V1V2的示数比为53时,R1R2连入电路的阻值比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

(2)通过多次实验得出如下数据:

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

2

1

4

2

2

4

1

8

3

2

6

1

12

4

1

16

2

8

5

2

10

1

20

6

3

8

2

12

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改变_____的大小。

(3)分析456次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用字母表示)

(4)如图所示是某次实验中的情形,把图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为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侧钩码向_____移一个格,同时右侧钩码向_____移动一个格。(均填“左”或“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液体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值,并用钟表记录加热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1

6

68

(1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用控制 相同的方法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它们 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实验中水和食用油体积 选填“相同”或“不同”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吸热本领更强.物质的这种特性可以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悬浮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某大学的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

1)风扇旋转吸入空气,气流外侧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很快会被金属网C吸引,这是因为_____。颗粒物接触金属网C后会带上_____电。

2)带电颗粒物很快又会离开金属网C,这是因为_____。离开金属网C后,颗粒物很快又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牢牢粘住,这又是因为_____

3)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PM2.5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___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扩散现象;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浓度的做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丽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然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3)实验完成后,小丽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