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5:4,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放出的热量之比是25:4,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之比是5:1.

分析 知质量之比、放出热量之比、降低温度大小关系,根据公式Q=cm△t可求它们的比热容之比.

解答 解:
由Q=cm△t得:
c=$\frac{{Q}_{放}}{m△t}$,
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之比:
$\frac{{c}_{甲}}{{c}_{乙}}$=$\frac{\frac{{Q}_{甲}}{{m}_{甲}△{t}_{甲}}}{\frac{{Q}_{乙}}{{m}_{乙}△{t}_{乙}}}$=$\frac{\frac{25}{5×1}}{\frac{4}{4×1}}$=$\frac{5}{1}$.
故答案为:5: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放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由于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小亮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

(1)在图1所示的实物电路中,电流表 连接有错误;
(2)小亮将电路连接的错误改正后开始实验,当闭合开关S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很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太大;
(3)在此实验中,为达到实验目的,每次应更换电阻,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改变其连入电路中的阻值,目的是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
(4)在实验过程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某点时,发现两电表的示数如图2甲、乙所示,则此时小亮所使用的电阻的阻值为1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束光和声音从水传到空气中,它们的传播速度将(  )
A.光速变大,声速变大B.光速变大,声速变小
C.光速变小,声速变大D.光速变小,声速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樱在做实验时无论如何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也无法使它与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帮她分析一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6)小樱做实验时想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但又看不清跳棋子的像,请你帮她想个好办法看清跳棋子的像:用手电筒照亮跳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小华做测量某种金属零件密度的实验.
(l)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指针稳定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测量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乙)所示,零件的质量是78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属于“换元法”的是(  )
A.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B.制作滑动变阻器时,发现导线太长而釆取缠绕的方式
C.在研究并联电路分流作用时,设想自己就是流动的电荷
D.将纸壳从中间剪开,纸壳将各自运动,证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以及物体A的运动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若笔记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6s内,拉力小于摩擦力
B.t=7s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为12N
C.F=10N时,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D.整个过程中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甲和乙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枇杷密度的实验,由图可知,枇杷的质量为23g,枇杷的密度为1.15×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探究像物大小关系时,在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甲,然后拿另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乙在镜的后方竖立着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乙跟点燃蜡烛甲镜后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乙也好像被点燃了,则蜡烛乙所在位置即为镜前蜡烛甲的像的位置.这里在寻找、确定像时用的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为了能看到蜡烛 乙在镜后的移动从而确定蜡烛甲的虚像,实验时镜子应选用玻璃板( 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
②在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关系时,多次改变蜡烛甲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每次蜡烛甲和蜡烛乙到镜子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则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甲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进行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由表中数据可知,每次两个距离都不相等,原因可能是测量距离时有误差.(写出一条即可)
实验次数蜡烛到镜的距离u/cm像到镜的距离v/c m
第一次5.505.55
第二次8.008.10
第三次10.0010.15
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时,移去蜡烛乙,并在其所在位置处放一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时,人的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选填“前”或“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