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92603  192611  192617  192621  192627  192629  192633  192639  192641  192647  192653  192657  192659  192663  192669  192671  192677  192681  192683  192687  192689  192693  192695  192697  192698  192699  192701  192702  192703  192705  192707  192711  192713  192717  192719  192723  192729  192731  192737  192741  192743  192747  192753  192759  192761  192767  192771  192773  192779  192783  192789  192797  235360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下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一项是:( )

A. 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B. 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声音的变化

C. 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D. 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

A 【解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其响度越大,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鼓面的振动幅度不同,听声音的不同,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A说法正确;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声音的变化,研究的是声音是否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说法不符合题意;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研究的声源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B. 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产生

C. 公共场所要小声交淡,减小声音的响度 D. 做“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特性

C 【解析】超声波频率较大,频率大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A说法错误;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B说法错误;公共场所要小声交淡,减小声音的响度,C说法正确;做“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的特性,D说法错误;答案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明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宜用_________(选填“较大颗粒”或“微小颗粒”)的固体.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此固体是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CD段是_____态

微小颗粒 36 晶体 不变 液 【解析】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和温度计玻璃泡能充分与被测物体接触,实验中宜选用微小颗粒的固体;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面对应温度为36℃;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吸热温度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CD段是熔化后升温过程,即物质处于液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_______cm,t=______s, v=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填“大、小”)

v=s/t 小 5.0、、; 1 0.033 大 【解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s/t;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稍长,故应使斜面坡度较小;图中SAB=5cm,tBC=1s, v=;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记录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小华和小刚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______、______两根琴弦进行实验(选填“a”、“b”、“c”或“d”);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则该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 琴弦的横截面积(或粗细) 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在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采用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因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横截面积、长度、松紧及其材料有关,因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故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的两根弦,即图中的a和c两根琴弦进行实验;若选择琴弦a和b,图中的a、b横截面积不同,故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人民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在返回过程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步行的是图中______段;

(2)小刚家到人民广场的路程为______m;

(3)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_________

AB; 3600; 6 【解析】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人民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在返回过程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因不行的速度小于骑自行车的速度,故在相同的时间内步行通过的路程较小,对应图中的AB段;小刚家到人民广场的路程对应图中的最大路程为3600m;小刚骑车通过1800m所用时间为300s,故小刚骑自行车的速度是6米/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求:⑴这个瓶子的容积__________;⑵液体的密度________。

250mL 0.8g/cm3 【解析】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可得装满水后水的质量为m水=400g-150g=250g;由水的密度为1g/cm3,故得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为250ml;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可得装满液体后液体的质量为m液=350g-150g=200g;液体密度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________________(选填“正方向”或“负方向”),其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负方向 等于 4.5. 【解析】蜻蜓点水时,先点的波形半径大,后点的波形半径小,故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负方向,由三个波纹刚好内切,可得每次点水时恰好点在上一次点水的波形上,故平均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蜻蜓第一次点水位置距离O点10m,第三次点水位置距离O点1m,则三次点水间隔9cm,历时2s,故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4.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灌云县西片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几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A. 利用激光给隧道准直 B. 看到了不发光的物体

C. 阳光下物体有影子 D. 晚上看到大街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B 【解析】A利用激光给隧道准直是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阳光下物体有影子光沿直线传播所造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晚上看到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因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发出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灌云县西片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2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A.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B 【解析】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