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英语 > 题目详情
(一)阅读文言文(说明文)《核工记》,回答10——14题(14分)
核工记(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馀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                                   ”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补充注释
(1)雉(zhì):城墙垛子。 (2)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3)桴(fú):鼓槌。      
(4)章:棵。(5)应门:应声开门。(6)延纳:邀请(人)进门。(7)浮屠:宝塔。(8)舣:拢船靠岸。(9)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10)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小题1】、词语解释(2分)
(1)长五分(    )          (2)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
(3)近滩一小舟。(   )       (4)谓是欤!(    )
【小题2】、句子翻译(2分)
(1)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2)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小题3】、文章理解(4分)
(1)这篇文章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一首七言唐诗的意境的再现,你知道是哪一首诗吗?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作者以及诗歌题目。     
取诗“                ,              ”之句。      《           》(2分)
(2)计人凡七:   四,   一,   一,   一。(填写人物身份) (2分)
【小题4】、问题探究(4分)
(1)本文描写在一个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主体部分是按照由       、由       、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说明的。(2分)
(2)文章开头交代“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比较阅读(2分)
本文与《核舟记》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小题1】(1)左右 (2)清楚、分明 (3)用绳栓着  (4)恐怕,大概 
【小题1】(1)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2)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小题1】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2)僧、客、童、卒
【小题1】(1)由上至下,由内及外。
(2)、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奇巧”。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说明桃坠体积之小,显示了桃坠工艺品的精巧。结尾“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隐几,煎茶,统为六。”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 “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
【小题1】相似处:(1)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2)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3)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4)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5)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处: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英语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 (《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其议是:赞同
B.集贤校理加:升任
C.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之去:离开
D.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人心因:利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敏求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①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
②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
③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
④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
⑤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
⑥乃加敏求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⑤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求认为石中立之孙石祖仁应为石中立穿斩衰服丧三年。后来,敏求官职几度升迁,应宋庠的请求,先后担任西京通判、群牧度支判官、亳州知府、仁宗实录检讨宫等职务。
B.敏求在宋英宗死后较疏远的皇族成员什么叫候可以婚嫁这个问题,看法前后不一,因而被降为绛州知府。但同年就被召回京。
C.王安石因不喜欢吕公著而想诬陷吕公著,并传旨让敏求在诏书中说明吕公著的罪状,敏求认为不妥而没有照做,之后想辞官,但皇帝并末批准。
D.敏求在主持贤良方正的考试时,因为孔文仲对答时语言刚正不阿,所以把他放在优等的位置上,却因此又触怒了王安石。在人们为敏求的处境担忧时.皇帝却保全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5分)
(2)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英语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信也 渝:坚持
C.公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
B.拱手问曰 朝济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人不惧死 三人行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言此三者孔子云:何陋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分)
(2)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2分)
(3)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英语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谓不尔祖矣忝:辱没
B.以宗室女妻:(把女儿)嫁给(某人为妻子)
C.宋使传诏至   会:恰好
D.时竺超民义宣执:掌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    )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方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让他无功而返,最终杀了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小题4】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4分)
(2)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4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英语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求谏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之。 勖:勉励
B.亦诛死寻:不久
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
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失举措若是,孰能御之
B.愚臣处不讳朝师道不传也久矣
C.言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又比见人来奏事乃使从衣褐
【小题3】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
(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英语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 虞:预料
B.此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语 详:详细
D.黼闻而之衔:怀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