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将一个等腰梯形绕着它的较长的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包括

A一个圆台、两个圆锥 B两个圆台、一个圆柱

C两个圆台、一个圆锥 D一个圆柱、两个圆锥

【答案】D

【解析】以等腰梯形较长的底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则相当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绕它的一直角边旋转则成为两个圆锥,还有一个矩形绕它的一边旋转成为圆柱.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 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形状都相同,大小均相等,那么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________ (填序号).

球;三棱锥;正方体;圆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是溪,而名莫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溪石上。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予是溪 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 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寥:孤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染也/余愚触罪

B.余虽不合俗/纪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灌水之阳有溪

D.睿为愚者也/昏然同归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2)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4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余,请概述其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

C.善万物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D.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rough _history, English has changed a lot,especially when Henry IV became King of England..

the; the

\; \

the; \

\;t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英宗即位,迁户部。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孙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社稷,我国古代称谷神为社,土神称为稷,粮食和土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故而人们也用社稷代指国家。

C.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接待等事务,科举取士、学校事务也归礼部管辖。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2)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