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竞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反应出老人的功夫分别处在什么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2】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勤俭,知足常乐: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3】立坟头:远离喧嚣,内心宁静,看淡生死,但尚有一丝挂碍。平坟头:超脱生死,毫无挂碍,融入自然。

【4】现实中许多人功利思想浓厚,心浮气躁,而莲池老人淡泊世事、忠于职守,小说塑造这一形象很有现实意义。一些作家过分追求离奇的情节、华丽的语言,而贾大山的这篇小说选材贴近生活,文风朴实,语言清新。

【解析】

【1】回答本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位置,在开头,就有引起下文、渲染气氛等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都跟小说塑造的人物,营造的环境有关,而本篇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而且这个环境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2】此题变相考查莲池老人的性格特征。先通读全文,再梳理反应老人性格的事件,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勤俭,知足常乐。他给自己弄坟头体现出他性格中的幽默特质。概括幽默豁达,淡泊悠闲”“生活节俭,知足常乐等性格特点。

【3】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第一点可联系立坟头的地点及立坟头的这一事件做答;第二点,开头说到老人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到此时才算真正融入自然。

【4】解答这道题目,需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从杨莲池老人,落脚点放在应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上;另一个是作者贾大山上,落脚点放在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上。然后结合文本谈谈杨莲池老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淡泊精神;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是小说的创作特色,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纯净的创作特点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注】标。

【注】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而刘夙婴疾病

A.遂见用于小邑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此小大之辩也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蒙娜丽莎的微笑

【俄罗斯】诺里·斯塔夫

(1)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

(2)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

(3)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

(4)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

(5)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

(6)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

(7)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

(8)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

(9)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

(10)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

(11)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

(12)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

(13)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

(14)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

(15)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本文有删改)

【1】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报纸报道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章第(12)段划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 suggested that she with the work..

A. was satisfied

B. should be satisfied

C. be satisfied

D. satisfi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宁古塔

余秋雨

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节)

【1】“‘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按内容要求填写下列各句的空缺。

1)《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不必顾忌礼仪而应尽快脱身,说道:“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2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