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所成的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锐角或直角;

直线a与b异面,b与c也异面,则直线a与c必异面.

【答案】①②④

【解析】命题①②中的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还可以平行对于命题,异面直线不具有传递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届江西九江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拜祭先祖,其来有自。从甲骨文时代就有文字的证明,延绵至清末,始终未断。纵观古今,拜祭的形式随着时间、世情的变化而有所演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拜祭先祖理念的根基,也就是为何拜祭先祖,没有改变。

炎黄文化成型于农耕时代。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从财产到技能、知识,都需要承接先人和前辈的成果。重继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很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继承宗祖给自己的知识,还要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正是由于重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被称为一个文化早熟的民族。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而且出于历史线性发展观。前工业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结合,经过文艺复兴,形成了西方的观念体系,包括西方哲学所说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而中国早在农耕还比较原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体系,这一体系的定型者就是孔子。我们的文化至少五千年来延绵未绝。定型早,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到民众心里,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习惯里。因此,尽管有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无法使它中断和消灭。

中华民族一代一代举行拜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我们对于先祖先烈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对今天的影响,有着富于理性的认识。这就是,社会要通过劳动,构成和谐的气氛,加强继承和传播,并且不断地创造。今天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还是拜祭孔子,没有人想回到那个时代的状况中去生活,先祖的精神是在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我是从哪里来的?将要归于何处?至今这还是人类思考的头等问题。中华民族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来自大自然与先祖;自己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终有一死,尸骨灭而精神存;时间、空间转变了,此理则依然。例如清明节的家祭,实质和拜祭民族共同祖先相同。用宋朝哲学家的话说,这叫理一分殊。理一,就是寻根溯源,想象未来,想到自己如何继承先祖的精神,如何继续创造,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如何完善人生的价值;分殊,就是拜祭黄帝、伏羲、家祖和父母等等,对象、形式各有特色。

但是,当一个社会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久之,这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离散趋势,凝聚力减弱。想想过去,思考现在,有心人都会认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今天的基础。既然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要想到,应该如何做人,一百年后的后代将如何议论现在的我们。一想到此,我们越发感到一种敬畏,应该感谢列祖列宗,应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下列关于拜祭先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历史极其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B.拜祭先祖,虽说拜祭对象和形式可以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致的。

C.尽管拜祭先祖的形式会因时代和世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拜祭先祖的理念一直未变。

D.拜祭先祖,缅怀先祖,是为了延续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用先祖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且定型早,所以才能历经外族入侵和内乱,仍然延绵不断。

B.中华文化是农耕文化。农耕生产的发展、家庭和家族的繁衍,很重要的是要靠继承。所以注重继承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区别。

C.中华民族拜祭先祖,无论是拜祭伏羲、黄帝、孔子,还是拜祭自己的祖先,都是为了对先祖的贡献有理性的认识,并将先祖的精神继承和传播下去。

D.拜祭先祖既是寻根溯源,继承先祖的精神,又是想象未来如何继续创造,最终指向是完善人生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拜祭先祖的传统绵延不绝,反映出炎黄子孙对先祖开创的中华文明的热爱,缅怀先祖的精神,渴望从先祖的精神中得到激励。

B.中国文化被认为早熟的文化,这是以希伯来系列文化为标杆得出的观点。如果以中华文化为标杆,也可以说西方的文明是晚熟的。

C.拜祭先祖,要求我们想想过去,我们今天的生活、学术、社会,都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D.一个只有小家庭拜祭祖先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离散的社会,因此,只有恢复全社会对民族共同祖先的祭拜仪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愚昧的权利

田 松

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字。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却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3】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 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公民的控烟意识,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

B.自从郭德纲发文痛斥曹云金、何云伟之后,曹云金也发了博文,他痛倒苦水,讲述自己遇人不淑的种种经历。

C.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学》,但网友们仍是不赞一词

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E.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奋勇拼搏,身处逆境,不尴不尬,半决赛和决赛接连战胜荷兰与塞尔维亚,最终夺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工作之后,有一次回家,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飘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坪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唯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后来妻子提醒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在大学第一个暑假里第一次和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由此引出下文坐同一条板凳的几件事情,板凳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B.和父亲虽然坐同一条板凳,但很少说话,说明们平时缺少沟通,使们之间存在代沟;而父亲从不和女人坐同一板凳,表明父亲思想落后保守。

C.父亲嫌家的客厅里的沙发软,坐着不舒服,其实父亲并非不想坐沙发,是由于没跟父亲同坐沙发而是坐在沙发帮上的举动深深刺痛了父亲。

D.父亲总是让和他坐同一条板凳,其实是对的启发和教育,尤其是在升职以后,父亲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懂得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E.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也没有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平实而亲切的叙述;小说的结尾写坐板凳留出空位,卒章显志。

【2】小说中画线的两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3】坐同一条板凳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全文就其思想性进行分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祖母无臣,无以余年

A.愿陛下矜悯愚

B.臣具以闻,辞不就职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D.是以区区不能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密斯先生的新鼻子

[英国]克里斯·罗斯

史密斯先生,如果您喜欢别的类型的鼻子,我们有很多选择供您参考。”“我想这个鼻子太小了点。”“小鼻子今年非常流行,史密斯先生,非常流行!”“您认为它适合我吗?史密斯先生问。我觉得非常好!店员说道:好,我买了。 在驾驶空中客车回家的路上,史密斯先生用手表式袖珍手机打电话给他太太。嗨,亲爱的。你喜欢我的新鼻子吗?史密斯太太在厨房的可视电话上看着丈夫的新鼻子。我想太小了点,亲爱的。她说道。

现在是22世纪,由于有了基因工程,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身体。

史密斯看着镜子中的新鼻子,想象着自己有多时髦。他非常开心拥有这么一个新鼻子。有点遗憾的是,他的头发与新鼻子不怎么搭配。他决定第二天再到人体商店去。早上好,史密斯先生。人体商店的店员说道,今天您需要什么?”“我想要一顶新头发。”“好的,史密斯先生。您想要什么类型的?短金发和小鼻子非常相衬。您觉得呢?史密斯在镜子里看着他的头发:过时、灰白。是的,短金发。他年轻时就有一头短金发。他想再次年轻起来。对,我就要一顶短金发。有卷曲型的吗?”“当然有啦,史密斯先生。您还要别的东西吗?本周我们的耳朵特价。非常优惠。最后,史密斯先生带着一顶卷曲的短金发、两只新耳朵离开了人体商店。

从此,他对新身体的兴趣越来越浓。在随后的几周,他买了新眼睛(绿色的,不常见但流行)、新手掌、新胳膊、新膝盖和新脚。史密斯太太很高兴,因为史密斯先生原来的脚气味很难闻。

然而,一天早上,史密斯先生醒来时,鼻子突然出问题了。我的新鼻子出问题了——被塞住了。”“也许你感冒了。史密斯太太安慰他。 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基因人造鼻子,不会感冒。

他再次来到人体商店。早上好,史密斯先生。店员说道,今天您想要什么?”“我想要一个新鼻子。”“但是您已经有了一个新鼻子。店员惊讶地说道,您换上这个新鼻子刚一个月。不要担心,小鼻子仍然很流行。 不,你不明白。我想要一个新鼻子是因为这个不起作用了。 这是不可能的。您拥有的是一个基因人造鼻子。不可能出问题。 但它的确出了问题,它被塞住了,我呼吸困难,闻不到任何气味。 您用您的鼻子做了什么,史密斯先生?店员问道。我用我的鼻子干什么?我用它来呼吸,嗅气味,像任何人一样。 如果您没有正确使用您的鼻子,是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的。 真是荒谬!史密斯先生大喊道,我要退款。 恐怕我们不能给你退款,史密斯先生。这个鼻子没有保证书。 史密斯先生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带着愤怒与失望离开了人体商店。

但现在他有了一个大问题:一个没用的鼻子。很流行,但没用。不幸的是,他的问题越来越多。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他听不见了。接着,他的新金发开始变成灰白色,他的新膝盖不能动了,他的稀有的绿眼睛看不见了,他的手指一个接一个断了。

史密斯太太赶紧把他放进飞车,飞到了人体商店。她抱着她的丈夫走进人体商店,因为这时他已经无法走路了。

早上好,史密斯先生。店员说道,今天您需要什么? 谢谢。史密斯先生今天不需要任何新东西。史密斯太太答道,但他想要回他原来的身体。”“恐怕我们不能退款,史密斯太太。店员说道。我不是想要退款。史密斯太太解释道,我想要回我丈夫原来的身体。我不喜欢这个新身体。”“恐怕很困难,史密斯太太。店员说道,我们是一家环保公司,所有的旧身体我们都循环利用。 但是你们卖给他的新身体部件现在已经失去了作用。他现在该怎么办?”“他可以买一个翻新的身体。 翻新的身体?”“就是对原来的身体进行修复。 我可以看一看吗? 当然。店员对他的电脑发出指令,一个翻新的身体马上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身体。史密斯太太认出了那个大鼻子和那些灰头发。史密斯太太喊道:这是原来的史密斯先生!”“是的,没错。店员说道,我们修复了史密斯先生原来的身体。”“那么,他可以要回他原来的身体吗?”“当然,史密斯太太。付10万欧元就可以了。”“10万欧元!史密斯太太大喊,太贵了!”“史密斯先生已经被翻新过了。还是活命要紧。史密斯太太最终付了10万欧元要回了丈夫的身体,然后带着他飞回了家。

我又是我自己了!史密斯先生喊道。不完全是。你已经被翻新过了。史密斯太太说道。

(选自2010年第3期《科学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篇运用对话,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

发展,艺术表现手法别具一格。

B.荒诞的手法,现实的内容。史密斯先生是今天现实生活中许多想通过技术手段整容

来追求美的人中的典型,对这样获得的美,人们褒贬不一。

C.史密斯先生整容失败,应该是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果整容成功,应该是身

心都获得极大的愉悦。

D.店员的表现折射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诚信的缺失和商家的欺诈行为,也暗示出利用

高科技整容本身就是荒诞的。

【2】本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密斯先生的身体被翻新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家斋

孙方友

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20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

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走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丁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薏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干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

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

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制作方法和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时一碗豆腐脑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50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

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下里巴人,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掉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盆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更让白家显得寒酸。

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专赚富人们的锥子。不想白老汉如此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除非辈辈平庸下去,决不会有大的发展。

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花这么多钱不是白装修了。更令他不可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还仿佛不如以前。

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朱。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

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谈,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汉。

(选自孙方友《陈州笔记》,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利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就交待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人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

B.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

C.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原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D.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

【2】小说中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3】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他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陈毅同志撰写的诗原稿和修改稿请从咬文嚼字的角度分析修改后的诗歌特点。

赠同志(原稿)

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

浩歌归去天连海鹊噪斜阳送晚晖。

赠同志(修改稿)

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

浩歌归去天无际鸦噪斜阳任鼓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