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6月5日,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纪念日之一,旨为提高世界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强政治上的影响力。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各国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一不争的事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要求各国政府、企业、社区关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根据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2.试列举说明上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3.“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气候变化?你个人可以为此做哪些?(至少例举两条)

                                                                            

                                                                            

                                                                           

1.全球变暖

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的数量不断增大。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反射回地表,使地表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2.

(1)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城市,加剧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的发生等。

(2)造成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伴随中低纬度内陆地区的干旱加重。

(3)影响全球水循环的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现状。增加如洪涝、飓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的概率。

3.(1)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植树造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3)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

(4)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举例合理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环境保护】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商定新的协议。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布图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请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

 (2)说明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差异及成因。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8分)

2010年10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闭幕。作为广州亚运承办理念的“数字亚运”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将载入亚运史的辉煌史册。“数字亚运”的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亚运相关场所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得丰富的、多语言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亚运会期间,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的中国北斗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和欧洲“伽利略”一同为世人提供了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

(1)数字地球最主要的支撑技术主要是什么?

(2)中国北斗、美国GPS等可提供哪些信息?主要功能是什么?

(3)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数字亚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便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及政府首脑在哥本哈根参加了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商定新的协议。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变化分布图

(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请从大气的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2分)
(2)说明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差异及成因。(2分)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新浙江网2007年11月14日电:连接黑海与亚速海的刻赤海峡11日遭遇猛烈风暴后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在风暴中沉没的一艘油轮泄漏了2000吨燃料油,俄罗斯新闻社12日援引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官员的话说,目前刻赤海峡12公里长的海岸已被污染,3万只海鸟已死亡。
材料二: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的交界处,曾是世界第四大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对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资源过分利用和浪费,造成注入咸海的水量大幅下降。目前咸海的水量仅为历史最高记录的四分之一,湖面面积缩小了一半,水位下降了19米。咸海的自然生态危在旦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材料三:世界某一地区图

(1)图示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该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降水量最丰富的地点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3)B海区及其附近地区蕴藏有丰富的________资源,如果我国从该地区进口此种资源,应选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________,通过该运输方式运进我国,最先到达的省区是________。
(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C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产生了________环境问题,在开垦的同时,引大量河水灌溉,又带来了是________环境问题,简要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过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湖南凤凰华鑫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地理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广东缺100万民工”,“珠三角惊呼民工短缺”。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和4个市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关领导都认为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在;而且表示,广东省的确缺少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但是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
由于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许多民工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纷纷打道回家。
“回流”,不是自动离弃造成的荒缺,而是被动淘汰后的黯然退出。只是在他们退出之后,高素质的、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时补上。
由此笔者想到社会学家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断裂的社会,断裂的各层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者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就拿这次“民工荒”来说,在民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之间,又形成了断裂,这是一种“知识断裂”。“断裂”的社会,使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导致“知识断裂”。而“知识断裂”的结果之一,就是民工“回流”,就是“民工荒”惊呼。“民工荒”是假的,“知识断裂”的残酷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三条)(3分)
(2)造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民工的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造成民工“回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民工荒”?(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