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图位于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日数(圆点)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

A.气候趋于干旱B.气候趋于湿润C.全球气温下降D.全球变暖

2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海陆位置C.地形D.人类活动

3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B.②③两地气温差异增大

C.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D.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图例中圆点代表积温天数上升,图中绝大部分地区积温天数上升,属于全球变暖带来的结果。读图可知,温度带界限向北移动(如①区域原来是暖温带的变成了亚热带)及日平均气温稳定>10C日数增多,说明温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体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等信息分析西部温度带界限所在位置是秦岭,那么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垂直地带变化规律,温度带界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较小。图中温度界线大体上经过我国秦岭一淮河一线,为我国冬季0C等温线。受西部山地地形影响,西部界线变化较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读图可知,①地变成亚热带,热量条件可满足柑橘生长,故A正确。②地热量条件变好,③地热量条件变差,两地热量条件差异变小,故B错误。④地热量条件变好,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故C错误。气候变化具有波动性,⑤地的结冰期不一定逐年缩短,故D错误。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 4℃ B. 12℃ C. 16℃ D. 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 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 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 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 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 815时左右 B. 915时左右

C. 822时左右 D. 918时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中学地理探究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探究结果表明(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青藏高原贯穿输水隧道全天候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拟通过开凿雅鲁藏布江谷地至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深长贯穿隧道,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峡谷地段筑坝截流,支流帕隆藏布江蓄水,利用区域地形高差将雅鲁藏布江部分水量调入柴达木盆地。下图为输水隧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选择雅鲁藏布江作为水源地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B.地质条件稳定,自然灾害少

C.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D.环境承载力强,生态修复快

2该隧道调水方案优势在于

①埋藏较浅,防凌汛 

②可自流输水,运营成本较低 

③不占用大量地表土地资源 

④避免受地热产生的高温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该调水工程对柴达木盆地产生的影响有

A.完全修复山地冰川B.缓解工农业用水短缺问题

C.增加森林储备,发展木材产业D.促进农牧业和生态渔业大力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其中1/3的地区在海拔3000-4000m。伊塞克湖为世界最大的山地湖泊之一,水面海拔高度约1600m,面积约6236km2,平均水深278m,最深处达668m,终年不结冰,因而有“热湖”之称。该湖水底7m以下有被淹没的古城遗址。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该湖东、西岸是候鸟过冬之地。伊塞克湖山青水绿、日光和煦、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避暑胜地。下图为该国及周边区域略图,阴影表示吉尔吉斯斯坦。

(1)简述伊塞克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3)分析伊塞克湖成为高纬度候鸟主要越冬之地的自然条件。

(4)评价伊塞克湖以中亚避暑胜地而著称的区位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理一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其以约2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世界罕见的160多处旧石器遗址、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和举世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当地旅游部门成功打造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温泉生态城”等旅游项目。下图示意阳原县的地理位置。

分析泥河湾遗址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及发掘泥河湾古人类活动遗址发展旅游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2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主导风向B.湖水盐度C.沿岸坡度D.土壤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我国某水文站的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河段补给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③所示的补给类型依次为

A.地下水、雨水、冰川融水B.湖泊水、雨水、冰川融水

C.雨水、积雪融水、地下水D.雨水、冰川融水、地下水

2导致②类型补给春多夏少的主要因素是

A.冬季积雪多,春季增温快B.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多

C.春季多气旋,降水较多D.夏季气温低,冰川融化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趵突泉位于我国济南城区,地下泉水丰富。《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 数尺,声如隐雷。”趵突泉历史上流量基本稳定,很少有停喷现象,自1972年以来停喷次数增多,停喷时间延长,1999~2001年期间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如图为趵突泉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甲补给区的地下水进入乙补给区的主要过程是(  )

A.沿断层上升-进入石灰岩岩层B.沿断层上升-进入泰山杂岩岩层

C.沿断层下降-进入页岩岩层D.沿断层下降-进入泰山杂岩岩层

2与趵突泉历史上流量稳定密切相关的是(  )

①补给区地形坡度大

②雨季时间长

③石灰岩厚度大

④锦绣川发生岩层断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自1972年以来,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  )

A.补给区建坝拦水B.地下水开采量增大C.补给区退耕还林D.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