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用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的热力运动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温室效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11所示:

材料二  图12为福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13为图12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材料三   图为武夷山甲、乙两坡面冬季不同海拔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12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4)根据材料三,判断表示甲坡的是______曲线,判断的理由是:

夏季甲、乙两坡面400m~800m,气温较低的_______,其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2:图中甲为福建省 7 月气温分布图,乙为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2分)
(2)说出材料2图中甲由 A 地经戴云山、 B 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6分)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的热力运动

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B.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二期中试卷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