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She____for her lost son in the evening paperbut nobody answered her.

A. advertised

B. made

C. searched

D. allowed

【答案】A

【解析】句意:她在晚报上登广告寻找丢失的儿子,但是没有人回应她。advertise for表示登广告寻找……”之意,与后面的answer相互应。make for促成,有助于search for寻找;探索allow for体谅,考虑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Seek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skill you want to ___ (获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Father ___ (批准) our plan to visit New Yor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报道新闻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All of them have been trained to ___ ___ ___ (保护自己免受) knife attack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Mr Zhang does well in singing and he is good at gymnastics _____.

A. either

B. as well

C. but also

D. neithe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e must work hard to ___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A. take

B. acquire

C. catch

D. hol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