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简要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两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2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全诗借对“峨眉山月”的思念来抒发诗人的江行思友之情。

【解析】(1)赏析字词的妙处,一般从字词的意思入手,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指出其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本句中“入”“流”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月映清江、月影随江流动的美景,动感十足,暗含秋夜行舟之事。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抓住诗中诗人抒发感情的关键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然后要深入理解诗中“峨眉山月”这一重要意象最后根据这些总结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建筑,围绕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独特 发掘 或/或

B.独到 发现 和/和

C.独到 发现 或/或

D.独特 发掘 和/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这首诗是诗人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育作用和认识作用都不是别人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xìn zuò 茕孑立qióng

B zhuó 兄弟xiǎn

C mǐn 奉圣朝dài

Dwèi jīn shǔ 以微贱w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未尝 是以区区不能 名节 愿陛下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各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自己的舅父是个凶狠、无礼义廉耻的人。

B历职郎署本图宦达——目的是说自己本想在仕途上发达但能力差没有升上去自己错蒙皇上抬举。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在说明祖母对自己恩深似海。

D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明自己虽然暂时还不能为皇帝出力但将来一定为皇帝效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瘤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 选自《林文月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是散文开篇的点题之笔,是下文写午后书房的开场白,为下文内容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B.文中插叙父亲的病情,是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的纠结和无奈,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从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看,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从午后书房说开去,写了读书与教书的经历中感悟,情感十分真挚。

D.结尾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散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