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
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
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D

试题分析:A、B、C三项 均是人类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这样能增大灾情,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可有效地减小灾害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影响,注意人类活动进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会加大灾情。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 我国环渤海地区图

(1)图中椭圆表示的范围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2分)
(2)该区域的高产田分布在图中A、B、C在地中的______地。(2分)
(3)试分析该区域旱、涝灾害形成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寒潮、水旱等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是(      )
A.青藏高原区B.东亚季风区C.中亚干旱区D.西欧沿海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C或以下物体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A.不停的大声呼救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谨防烟尘呛闷窒息D.不停的祷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09年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据此回答题。
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措施中,既能起到防暴雨洪涝灾害,又能起到防旱灾作用的是(   )。
①整治河道       ②修建水库         ③植树造林          ④打机井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图为发生在我国某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请说明此刻渤海地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4分)。
(2)请说出减轻风暴潮灾害的措施(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21日上午10时10分,遥感中心通过解译航拍图片和卫星数据,在四川地震灾区发现三十四处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堵截河谷、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如果遇到强余震、暴雨,可能会发生溃坝,对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由于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也会对上游造成淹没的危险
材料二堰塞湖形成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地震发生后该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4分)
(2)为防止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