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余怅然久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戴帽子。瞷(jiàn):窥视。刺:名帖。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缝隙。

C. 客伺久,辄大怒 诟:责骂。

D.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成君谋 赞: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 客有吹洞箫

B. 竹床一,坐 退论书策舒其愤

C. 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 余怅然久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对丈夫的醉书也持几分赞赏的态度。

C. 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顺其自然了。

D.作者不仅嗜书,而且嗜酒,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

盖 余 性 既 严 急 家 中 人 启 事 不 以 时 即 叱 出 而 事 之 急 缓 不 更 问 以 故 仓 卒 不 得 白 而 家 中 盐 米 诸 琐 物 皆 内 子 主 之 颇 有 序

【答案】

【1】B

【2】C

【3】D

【4】(1)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2)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5】盖 余 性 既 严 急/ 家 中 人 启 事 不 以 时/ 即 叱 出 /而 事 之 急 缓 不 更 问/ 一以故 仓 卒 不 得 白/ 而 家 中 盐 米 诸 琐 物 皆 内 子 主 之/ 颇 有 序

【解析】

【1】这里的,解释为机会,时机

【2】A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C项,均作连词,况且。D项,音节助词,无义/代词,我。

【3】作者并没有嗜酒,只是个书痴。

【4】第(1)题要准确译出所指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

【5】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断句,要注意文段的事件并结合连词等来断句。

【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惊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B.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盛衰之理乃是因人成事

C.他虽然在草原上单独放牧,却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间,从没有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感觉。

D.当地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安危漠不关心;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情,拍胸脯决策、凭想象办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May I help you? You seem to be having some problems.

—— , thanks. I think I can manage.

A. All right

B. No problem

C. Itall right

D. Theres no wa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氏春秋》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也。说淫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勃、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形名不当也。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形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齐王无以应。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谷,如卫。桓公尝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也。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则孝 事:侍奉

B. 民无非则 非:责怪

C. 王之令也 全:顾全

D. 管仲之辩名实 审:审问

【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说淫可不可而然不然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B. 恶民之难治 非能水也,绝江河

C. 桓公尝此霸矣 夜则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D. 走而 足以喻治之所勃、乱所由起而已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邪说和君子之说形成对比,邪说会混淆对错,使是非颠倒;君子之说可以明确贤者与不肖者、治世与乱世之间的关系,能说清万物的情理、人生存的原因。

B. 君主虽然不贤能,但是如果能够任用贤者,听从好建议,做正确的事情,仍然可以免于祸患。否则,就会陷入灭亡的困境。

C. 尹文和齐王认为只要一个人具有了孝、忠、信、悌四种品行,那么就可以称为士,就可以让他做大臣。

D. 选文用尹文与齐王对士人的看法的例子,讲述了名分正当的重要性以及名实不符的危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译文:

(2) 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译文:

(3) 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请问其(条目) (虽然)不敏 在(家庭)无怨

B.未(明白) (说) 能(帮助)

C.(担忧) (比方) 弘(坚强)

D.处(贫困) (安乐) (以……为利)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刑赏论

[宋]曾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丽:施加。察察:明辨,清楚。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刑薄则不必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率天下 及其所既倦

B.则有功者易以众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

D.尽其道待物矣 木欣欣向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译文:

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沉浮(主宰) 江碧透(水溢出)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各题。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媕婀:犹豫不决,缺乏主见。中官:宦官。骈技: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间稍自激励 激励:激发,奋进。

B.为外台之极品 极品:最高级别。

C.恂恂如懦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不知时务疑之 长太息掩涕兮

B.多懦先之未究 君之知也

C.予得论序之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自举埋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

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

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

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值,

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夫 道 胜 则 文 不 期 少 而 自 少 道 不 胜 则 文 不 期 多 而 自 多 溢 于 文 非 道 之 赘 哉 于是 以 知 先 生 之 所 以 日 进 者 吾 不 能 测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译文:

(2)至自谓甫弱冠人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C.恻隐之心,仁也

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