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这恰恰反映出一种必然:在全球化、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整理和挖掘,它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原本即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能够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叙事作品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更是如此,它看似体系性不强,实则形散神聚,在貌似随意、自由的评点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凸显了评论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更着重于阅读的同感与共鸣。明清评点派对具体作品的点评和各种批注与其说是对其他阅读者的一种指导,不如说更像是评点家在阅读上的一种个人体验和交流期待,这和时下流行的弹幕与微信点赞等网络评点在形式上不无相通,可谓是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当前,各种新媒介平台的搭建或设置,可以使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可以在作品留言区留言,可以在论坛发帖跟帖,可以在微博畅所欲言,可以开启弹幕想说就说,可以在微信中尽情点赞评论……然而,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同时,也使占主体的大众评点趋向于快餐化。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网络上的大众评点未必真正发挥了批评的功能。很多时候,具体评点内容的简单化甚至口水化、粗俗化,似乎只能反映出被评点对象是否受大众欢迎及其程度。文学阅读不应该完全由商业利润来做主,文学批评也应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在经典的流传和推送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卢普玲《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段性叙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这种叙事方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往往由一段一段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这些故事拆分后可以独立成篇。

B.缀段性叙事虽然广受青睐,但其弱点也很突出,导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缺陷。

C.西方叙事观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而中国的叙事传统则注重空间结构,作品的外部结构形式与内在精神联系紧密。

D.虽然有不少学者质疑中国传统的缀段性叙事,但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巧合的事实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叙事合理借鉴西方叙事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得中国传统叙事在当代顺利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

B.在评论中国叙事作品时,无法直接套用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叙事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C.明清评点派用点评和批注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期待,这与当下流行的网络评点有相通之处,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D.以大众评点为主体的网络评点借助新媒介的技术平台而异军突起,当代批评方式更加多元和便捷,但与此同时,网络评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电视系列剧可以借鉴长篇章回小说的缀段性结构,即总体上由相对固定的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而每一集的故事则相对独立、完整。

B.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之所以可以用来阐述当今许多电视系列剧的叙事特色,是因为这些电视系列剧体现出缀段性叙事的特征。

C.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审美情趣上与西方文论有很大的不同,评论者在评点中不仅体现出主体意识和情感,而且更注重表达阅读同感和共鸣。

D.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网络上的大众评点不可能真正实现批评的功能,因此,不能把在网络上是否受欢迎作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依据。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弱点也很突出”“存在着明显缺陷有误。

【2】提供了难得契机”“使得……接轨有误。

【3】不可能真正实现批评的功能不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2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 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文化事业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的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一方面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既伟大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又很渺小,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破坏它的收益还要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讲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选自《大家》,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认为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甚至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地自然,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恢复原貌所需成本比当初获得的收益要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向自然、社会攫取财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

C.翠翠生活在湘西的边城是个标准的下里巴人

D.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豪爽仗义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来袭,急需救治的药物和治疗性疫苗。 ,目前国际上 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 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 美国正在加紧研制两款埃博拉疫苗,英国开发的疫苗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这些疫苗是否有效, 在人群中大规模的使用是否引起不必要的甚至灾难性的副反应,尚不得而知。

A

但是

不过

/

而且

B

/

因为

所以

即使

当然

C

可是

依然

/

所以

进而

D

然而

仍然

尽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形状都相同,大小均相等,那么这个几何体不可能是________ (填序号).

球;三棱锥;正方体;圆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rough _history, English has changed a lot,especially when Henry IV became King of England..

the; the

\; \

the; \

\;t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