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9652  29660  29666  29670  29676  29678  29682  29688  29690  29696  29702  29706  29708  29712  29718  29720  29726  29730  29732  29736  29738  29742  29744  29746  29747  29748  29750  29751  29752  29754  29756  29760  29762  29766  29768  29772  29778  29780  29786  29790  29792  29796  29802  29808  29810  29816  29820  29822  29828  29832  29838  29846  109140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朝阳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面甲图为亚洲部分地区图,乙图为日本北九州各月平均气温与降水统计图。读图和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简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特征。(4分)

(2) 根据图乙可知日本九州岛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该岛出现较多的自然灾害有______和______。(4分)

(3)结合下表,简述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2分)

日本主要资源和工业品对外依赖率

主要资源

进口率(%)

主要工业品

出口率(%)

石油

99.7

汽车

51

煤炭

95.2

电子电器

58

铁矿石

100

一般机械

54

棉花

100

一般化学品

4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朝阳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1: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下图示意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

材料2:2012年1月10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筹备工作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海南海口市举行,来自泛珠三角省区的代表出席于本次会议,下图为泛珠三角地区示意图。

(1)。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了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试分析这种“集群效应”对广东边远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4分)

(2)。A、B两地间相互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题。

1.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化范围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就锐减到不足千亩,直至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回答题。

1.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②土壤盐碱化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增大 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某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如下:油松、樟子松、白桦、白榆、杨、柳、油松、柠条、胡杨、云杉、侧柏、旱柳、小叶杨、梭梭、白刺、柽柳、枸杞、沙柳、沙棘、沙拐枣等。回答题。

1.该地区可能为(   )

A.长江中上游       B.南部沿海          C.西北干旱荒漠区    D.横断山区

2.该地区造林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台风         B.抵抗寒潮          C.防治水土流失      D.防治荒漠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部分温度带和四类干湿区的关系图,回答题

1.我国N区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

2.深秋时节,我国某旅游者在国内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 F→C            B. F→B            C. H→A            D.G→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题

1.图中河流由上游到下游,干流河水补给量的变化趋势是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多

C.先减少后增多                          D.先增多后减少

2.与长江相比,图中河流

A.落差更大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结冰期长                             D.流量年际变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在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挡风墙,建成了一条宽500米—600米,长16千米的带状沙障(如下图)。据此回答题。

1.图中铁路和被沙障直接阻隔的沙漠分别是(   )

A.包兰铁路、腾格里沙漠                  B.京包铁路、腾格里沙漠

C.包兰铁路、毛乌素沙漠                  D.兰新铁路、毛乌素沙漠

2.沙坡头地区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利用麦草、稻草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可以削减风速,截留水分

B.方格状沙障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定沙丘

C.方格状沙障固沙成本低,费工小,应大规模推广

D.利用麦草、稻草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属于生物固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辽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2010年有关我国冬小麦麦收时间及状况的信息图,回题。

1.影响山东省麦收时间东西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温度             D.土壤

2.为制作以上麦收时间及状况分布图,应先后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GPS     ②R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