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9834  29842  29848  29852  29858  29860  29864  29870  29872  29878  29884  29888  29890  29894  29900  29902  29908  29912  29914  29918  29920  29924  29926  29928  29929  29930  29932  29933  29934  29936  29938  29942  29944  29948  29950  29954  29960  29962  29968  29972  29974  29978  29984  29990  29992  29998  30002  30004  30010  30014  30020  30028  109140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图中弧线均为纬线的一部分且为夜弧,a、b、c、d四点是夜弧的端点。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刻,a、b两地看到日出

B.此刻,c、d的太阳高度角同为0°

C.此刻,北京的地方时为8:00

D.此日,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偏南分布

2.图示时期,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东北地区正值休耕时期                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

C.美国硅谷地区温和多雨                          D.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干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A.甲为断块山       

B.河谷因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甲为褶皱山        

D.河谷因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2.图中甲山脉如果是秦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坡山麓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C.北坡山麓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在北坡分布海拔较南坡偏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       

B.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有寒暖流交汇,形成大规模渔场          

D.若油轮泄露,污染物沿海岸向北扩散

2.B处为亚马孙河河口,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5-10月为丰水期                  B.河口处没能形成巨大的三角洲

C.河流径流参与海陆间循环           D.有凌汛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A.滑坡、泥石流频发     B.火山喷发     C.过度使用水资源     D.人口增长过快

2.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积颗粒乙形成的时间最早         

B.沉积颗粒甲形成的时期,河流水量最小

C.该古城遗址位于青藏高原            

D.该古城遗址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将侧视图中的光照图转绘到俯视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表示黑夜)(2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

(3)用折线在右图中画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2分)

(4)此日,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2分)

A. N河正处在丰水期       

B. 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

C. Y河流域植被枯黄

D. 该日M处的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5)Y与M两处气候类型相同均为    气候,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分)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洋流流经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状况的是       图。(2分)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据报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2008年起赴索马里海域(图中丙附近)护航。

材料二  下面为非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图上标出了1月和7月的风向,右为非洲东部部分地区的地形和构造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图中东非地区的甲地,海拔1800米,下为该地1、7两个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A月

B月

气温(℃)

18.0

19.2

降水(mm)

58.3

242.3

     (1)据图分析,维多利亚湖盆的成因是      ;Edward湖的成因是      。(4分)

     (2)甲地处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很小,从天文角度分析,原因是      , B最可能是       (1、7月)的气温降水资料,判断的依据是       。(5分)

     (3)简要说明影响本区的7月份风向的形成原因    。(2分)

     (4)乙海区夏半年盛行离岸风使底层海水上泛,这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11年9月16日以来,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锋面雨),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形成新一轮大洪水。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该次强降雨降水量图。

(1)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    (类型),锋面位于降雨区    侧。(2分)

(2)受此次强降雨的影响,汉江出现        等水文变化特征。(2分)

(3)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分)

(4)针对汉江流域的洪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4分)

(5)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3分)

 

气候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甲地区

   

旱地

   

乙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0月29日02时54分在秘鲁附近海域(南纬14.5°,西经76°)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0公里。

 材料二:秘鲁附近海域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1)地震震源位于    层以上的岩石圈。秘鲁位于    地带,属地震多发国家。(2分)

(2)秘鲁沿岸的自然带主要为    ,其分布特点有    。这种分布特点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5分)

(3)每隔2-7年,秘鲁沿岸都会发生    现象,该现象发生时东南太平洋海区水温    ,沿岸荒漠地区出现      灾害。该现象不仅给秘鲁带来灾害,而且还会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特征。(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2012年1月中旬开始,欧亚各地频发极寒天气,不仅干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这些地区产业活动。

材料二: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今年欧亚极寒天气相关资料,并绘制出下图。.

(1)有专家认为欧亚各地频发的极寒天气与“北极涛动”有关。“北极涛动”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现象。如果该观点成立,则“此消彼长”可能是指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压比正常情况偏       (高/低),中纬度地区气压比正常情况偏       (高/低),从而使中高纬度地区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力       (增大/减小),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流       (增强/减弱)。(4分)

(2)该研究性小组通过研究得出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有三条路径,一条沿大西洋东岸到欧洲地区,一条到亚洲地区,一条到北美地区。试分析北美地形对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的影响。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回答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

A.自东北向西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南向西北

2.X点与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175 m              B.382 m           C.550 m            D.68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