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9840  29848  29854  29858  29864  29866  29870  29876  29878  29884  29890  29894  29896  29900  29906  29908  29914  29918  29920  29924  29926  29930  29932  29934  29935  29936  29938  29939  29940  29942  29944  29948  29950  29954  29956  29960  29966  29968  29974  29978  29980  29984  29990  29996  29998  30004  30008  30010  30016  30020  30026  30034  109140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回答问题。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台风

C.泥石流            D.洪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问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3.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读图回答问题。

1.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 “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

A.洪涝——6、7月    B.洪涝——7、8月

C.干旱——4、5月    D.台风——7、8月

2.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                              (    )

A.气候变暖             B.红壤的改良

C. 大量施用化肥        D.大力兴修水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全球台风发生区域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世界上台风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位于            (    )

A.太平洋东部           B.太平洋西部

C.大西洋西部           D.印度洋北部

2.受2012年第15号台风“布拉万”影响,从8月2 8日夜间开始,黑龙江省多地迎来大风、降温以及强降雨天气。哈尔滨市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出现内涝。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布拉万”台风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2012年11月2日08时至4日08时,新疆东部、甘肃、宁夏、青海北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先后出现6~10℃降温,其中,内蒙古西部、陕西东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14℃;上述大部地区并将先后出现5~7级偏北风,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

2.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           (    )

A.甲型HINI流感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B.交通事故减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该图为我国某年2月旱灾(阴影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受此次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

A.水稻                 B.甜菜

C.春小麦           D.冬小麦

2.缓解该区域旱情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①减少工业用水量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大力开发地下水

    ④实行跨流域调水  ⑤培育耐旱作物品种  ⑥迁移人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位于山西省中部略偏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中国县城的原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据此完成问题。

1.作为旅游资源,平遥古城对吸引旅游者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特点是(    )

A.可创造性             B.长存性                               C.非凡性           D.多样性

2.作为旅游资源,平遥古城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它对吸引旅游者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

A.经济价值             B.美学价值                             C.历史文化价值     D.科学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问题:

1.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               B.地势高           C.雨季长           D.气温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0年5月1日,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期间约有70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海外游客约有350万,世博会为上海创造了3100亿人民币的旅游收入。据此答问题

1.材料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一个特点(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性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入境旅游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

①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②增加外汇收入

③平衡国际收支  ④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

3.下列关于旅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旅游可以增加旅游者的生活阅历,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质

B.旅游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旅游者的身体素质

C.旅游可以饱览祖国河山,感受历史文化,提高旅游者的道德素质

D.旅游可以引导超前消费,不利于旅游者传统美德的养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据此回答问题。

1.对望夫石的观赏应      (    )

A.置身其中观赏                             B.在特定位置观赏

C.在高处俯瞰                               D.适当距离仰观

2.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欣赏旅游景观时(    )

A.领悟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登山渉水,求质求真

D.充分了解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3.望夫石的形成原因是(    )

A.人工建造

B.只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C.其为飞来石

D.受到外力作用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