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77149  77157  77163  77167  77173  77175  77179  77185  77187  77193  77199  77203  77205  77209  77215  77217  77223  77227  77229  77233  77235  77239  77241  77243  77244  77245  77247  77248  77249  77251  77253  77257  77259  77263  77265  77269  77275  77277  77283  77287  77289  77293  77299  77305  77307  77313  77317  77319  77325  77329  77335  77343  109140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苏联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的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C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做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作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分量。BC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的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节选自《生活报》)

1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3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源:学&科&网]

4下面是在一场主题为勿忘国耻的晚会上两名主持人的串台词。请根据语境,填出横线处的内容。不少于50字。

主持人甲: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禁令在场的许多人感动落泪。这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主持人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日本政府对亚洲人民的态度,一位韩国老妇人愤恨地喊道:50多年前你们污辱了我的身体,今天你们还要污辱我的灵魂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课文缩写

Daisy had a wonderful dream. In the dream, she took a wonderful trip by a flying 【1】____ to visit wild animals. The trip was exciting, and she learned a lot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Daisy first arrived in Tibet. There, she saw a sad 【2】____ whose fur was being used to make sweaters. Daisy was sorry to hear that they had become a(n) 【3】____ species. Then Daisy went to Zimbabwe and met an elephant whose family was being 【4】____ by the government there. At last, Daisy 【5】 _____ in a thick rainforest. There she saw a clever monkey rubbing a millipede insect over its body to protect itself from 【6】 _____. When Daisy returned home everything 【7】 _____. Although it was only a dream, Daisy realized through it the 【8】 _____ of protecting wildli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She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I dont know why she didnt go to scho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老师应该多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急救的建议。

The teacher should tell us more advice on 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反复地尝试,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情很好解决。

Try it ___ ___ ___ ___, and you will find this matter easy to settl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They___ (流血) for their country and died happil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汉语意思补全下列句子

【1】那天约翰外出找工作。

John set out that day to ____ ____ work.

【2】许多语言可能会消亡。

Many languages are likely to ____ ____.

【3】这个国家的人口减少了10%。

The population of this country has ____ ____ 10%.

【4】他们对我的笑话报以大笑。

They ____ my joke ____ ____.

【5】现在我发现我能够忍受这种亮度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安慰。

____ ____ ____,I find that I can tolerate the brightnes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贾樟柯:吸引我的是好人的尊严

(贾樟柯,业余出身,却是当代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是第六代导演中的特立独行者。他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对此,他的回答却是:吸引我的不是黄金的光泽,而是好人的尊严。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主持人:十年当中你一直在用一些非专业的演员反映生活中经常被所谓的主流电影所忽略的人们,这是一种非常有意识的选择吗?

贾:是一种很自觉的选择,因为我觉得人不能脱离开自己的成长。他们非职业演员对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了解。

主持人:你的团队基本上十年都没有变过,特别是你曾经遇到过这么多的困难。除了理想之外,是什么让你们能够这样有凝聚力地相互守望在一起?

贾:最主要一点就是,拍电影它真的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工作。我们最快乐的就是选演员和看到他们表演的时候。很多角色我写剧本的时候已经大概知道由谁来演了,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嘛,基本上我觉得他们演得都非常好。因为他相信那个剧本。剧本提供给他的台词,提供给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情节矛盾,他们在生活里面有对应。只要导演把握得比较好,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演员,都蛮好的。看那些本地的工人或者是本地的女孩子演戏的时候,我会被他们感动,他们那种真挚的表达特别影响我,让我也开始用特别真挚的语言去对待每一个人。

主持人:从你的成长背景看,怎么也不像跟电影特别有缘的那种人。

贾:我本来想考美术学校,然后看完《黄土地》我就决定当导演……那个电影为什么我会特别喜欢?因为我们老家有一半在晋中平原,一半就是黄土地,吕梁山区,从县城骑自行车骑20分钟就进到那个黄土地里面。所以我一看那个电影,看那个漫天的黄土,还有那些人的面孔,我就开始流眼泪。一个女孩在黄河里面打水,打一桶黄水,挑着走的时候,那我真是控制不住。这是一种直接的感受。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生活。然后我开始考电影学院。

(二十几岁的贾樟柯经过三年的苦苦挣扎,终于有资格成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旁听生。)

主持人:在大学的时候好像流传你当时用漆写在暖气片上——“宁有种乎”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情景让你产生这样的感慨呢?

贾:这个是误传。可能有过这样的表白吧,不一定是写在墙上的。我觉得还是中国电影给我的一种刺激。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看两部国产新片。看了两年电影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国产电影跟我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东西。就是说,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在荧幕上确实没有得到展现,这让人有一种很不公平的感觉。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电影,把我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拍出来。

主持人:从《小武》开始,你的片子也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外国影评人评价你是当代中国最富洞察力的记者,但是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观众的。对此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贾: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还沉醉在所谓的成功的快乐里面,但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就是很深的孤独感,一种空洞的感觉。最强烈就是从影展坐飞机降落,从机场回家的时候,就觉得回到自己的土地,那个工作反而结束了。工作都在国外。自己变得好像跟这个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感觉是特别痛苦的。

《世界》是我第一部能够在国内公演的影片,喜悦感是很强的,但同时也有很多感激、感慨在里面。那天在首映式上看到下面那么多朋友,都是帮过我的人,其实大家没什么交情,偶尔通通电话而已,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忍不住就哭了。

主持人:有论调,说凡是反映一些生活中比较负面的一些东西,通常会得到海外影评人高度的赞赏,所以说是不是中国有很多独立的电影人在国内没有钱拍这些大片,于是就专门拍一些我们生活中所谓不太好的一面,去拿给国外的影评人得奖?

贾:这种评论从80年代就一直有。最近我还看网上有一个年轻的导演说要警惕贾樟,说他在出卖我们的苦难。这种误解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艺术史或者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这么多年的文学里面基本上重要的作品都是讲人的苦难。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我忘了是刘震云还是刘恒,曾经在谈到鲁迅作品的时候说,鲁迅作品中的黑暗点燃了我的黑暗——点亮了我的黑暗。我觉得艺术有这样一种作用。当你从艺术里看到一个普遍的困境的时候,最起码人会不孤独,会觉得,我个人的困境其实是一个群体性的困境。它会帮助人走出这个困境。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樟柯以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讲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和遭遇。他的作品一搬上荧屏就被国内外高度认可。

B贾樟柯不仅是导演,还是编剧。他自写自导,剧中人物是以身边的人们为原型,情节矛盾和台词设置也源于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C贾樟柯在具体的电影制作中,创作的剧本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认为导演把握好,演员无论是专业还

非专业的都可以演得好。

D电影《黄土地》里展现的黄土高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贾樟柯第一次看到来了自己的生活,他很感动,激发了他的导演梦。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贾樟柯有意识地选择非专业演员演绎生活中的普通人,他认为那些非专业演员对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的真挚表达有感染力。

B贾樟柯和他的团队,为了理想,把拍电影当作特别快乐的工作。他们互相守望在一起,经受住了困难的考验,很有凝聚力。

C上大学时的贾樟柯觉得当时的中国电影没有展现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他觉得不公平,决心要把他自己的真实生活制作成电影。

D贾樟柯的电影虽在国际上陆续获奖,可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观众,他深感孤独和空虚。就连《世界》在国内公映时,也是这样的感受。

E贾樟柯认为艺术里反映的困境多是群体性的困境,有着普遍性,它会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不感到孤独,这会帮他们走出困境。

3贾樟柯献身电影事业,认为吸引他的是好人的品质,这是一种情怀。这里的“好人”是指哪类人?他在电影制作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品质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This project involves a lot of ___ (复杂的) technical proble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