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高锰酸钾可用于除去地下水的硫化氢异味的原理是生成的硫和二氧化锰等沉淀物可过滤除去。水体呈弱酸性时,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是MnO和MnO2,且MnO和MnO2的物质的量比为3:1。
(1)写出并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
KMnO4 + H2S +H2SO4                                          
在处理饮用水时,活性炭应在高锰酸钾反应结束后投加,否则会发生反应:
KMnO4 + C +H2O →MnO2 + X +K2CO(未配平)
(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 1mol氧化剂被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时,生成_____mol氧化产物
(1)   (4分)
(2)KHCO3   (2分)
(3)还原 ,0.75    (各1分,共2分)

试题分析:(1)由题目信息可知,KMnO4、H2S、H2SO4反应生成S、MnO、MnO2,同时还生成K2SO4、H2O,生成MnO和MnO2的物质的量比为3:1。其中Mn元素的 化合价从+7价降低+2价和+4价,S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0价,设MnO和MnO2的系数分别为为3、1,则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S的系数为。根据原子守恒可知,KMnO4系数为4,H2S系数为9,K2SO4的系数为2,H2SO4的系数为2,H2O的系数为11,因此配平后方程式为:4KMnO4+9H2S+2H2SO4=9S+3MnO+MnO2+2K2SO4+11H2O,则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为9×[0-(-2)]=18,所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为
(2)反应中KMnO4→Mn02,Mn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为+4价,得到3个电子。C→K2CO3,C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4价,失去4个电子。所以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为12,故KMnO4系数为4,C的系数为3,由C、K的原子数目关系可知K2CO3系数为1,因此X含有+4价的C原子、且C原子与K原子之比为1:1,所以X为KHCO3
(3)反应中KMn04是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化产物为KHCO3、K2CO3,每摩尔KHCO3、K2CO3都含1molC原子,设生成的氧化产物为amol,则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1mol×(7-4)=amol×(4-0),解得a=0.75。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贯穿古今。
(1)下列生产、生活的事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2)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如图表达。

试写出有水参加、水为还原剂且为类型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NaN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能致癌。酸性KMnO4溶液与Na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①请补充完整,配平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某同学称取了7.9 g KMnO4,固体,欲配制100 mL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该实验中,使用容量瓶时要检查是否漏水,其操作是                           
③不规范的实验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小的是      (填序号)。
A.在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
B.定容时仰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
C.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④某同学用上述配好的KMnO4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NO2溶液:取20 mL未知浓度的NaNO2溶液于锥形瓶;取上述配好的KMnO4溶液于________(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滴定完成后消耗KMnO4溶液10 mL,则NaNO2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NaIO3的碱性溶液中通入氯气,可以得到Na2H3IO6。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该反应中NaIO3作还原剂
B.碱性条件下,氯气氧化性强于Na2H3IO6
C.反应中生成1mol Na2H3IO6,转移2mol电子
D.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为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催化反硝化法可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该方法是用H2将NO3-还原为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H2+ 2 NO3-xOH-+ N2+4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每生成1mol N2,反应转移5mole-
C.x=2
D.反应过程中溶液pH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角。请回答下列问题:
I.水是一种电解质,发生电离会产生电子总数相同的两种微粒,其电离方程式为               
Ⅱ.在许多反应中H2O扮演不同的“角色”。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H2O参与置换反应,符合X+W→Y+V:
已知X和Y分别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两种单质, W、V是化合物。
①W是水,作还原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②V是水,化学方程式为                                            
(2)水在氧化还原反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A、B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两种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有色气体,它们均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写出A、B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 + H2                                           
②B + H2                                           
(3)某物质化学式为NH5,常温下是固态,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两种气体。在NH5中的各原子均具有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则下列对NH5与水的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填选项)。
A.NH5与水反应时,NH5是氧化剂
B.NH5与水反应时,NH5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NH5与水反应时,NH5是还原剂
D.NH5与NH3溶于水后溶液均呈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某高温还原法制备新型陶瓷氮化铝(AlN)的反应体系中的物质有:Al2O3.C.N2.AlN.CO
(1)请将AlN之外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别填入以下空格内,配平,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反应中共转移3.01 ×1023个电子,则该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标准状况下)
(3)氮化铝也能由氯化铝与氨气经气相反应制得:AlCl3+NH  AlN+3HCl反应中,该方法比前者在生产上更具优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一方法中的 Al2O3.C.N2结构稳定,反应时破坏化学键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B.前一方法中的Al2O3和C容易残留在氮化铝中
C.两种方法中氮化铝均为还原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2013年初,雾霾天气多次肆虐我国中东部,该地区PM2.5严重超标。研究表明,PM2.5约60%来源于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而成的二次颗粒物。这些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因此,控制、治理PM2.5污染源成为环保的重要课题。
(1)研究表明,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如图所示,OH与NO2的反应为NO2+OH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2)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能吸收和转化NO2、NO和SO2。阴极排出的溶液中含S2O42-离子,能吸收NOx气体,生成的SO32-可在阴极区再生。请将S2O42-吸收NO2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S2O42-+____NO2+____OH    SO32-+____N2+____

(3)已知上述电解装置阳极反应为:SO2-2e+2H2OSO42-+4H,阴极生成的吸收液每吸收标准状况下7.84 L的气体,阳极区新生成质量分数为49%的硫酸100 g,则被吸收气体中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等。请你结合信息,给出降低PM2.5排放的对策(至少两条):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A.胶体:组成物质的直径是否在1nm~100nm之间
B.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
C.共价化合物:组成化合物的元素是否全部都是非金属元素
D.化学变化:是否有热效应、颜色变化、气体或沉淀生成等四种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FeO 与足量HNO3的反应中,HNO3    (  )
A.只表现氧化性B.只表现还原性
C.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D.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