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氢能源是公认的零碳消洁能源,用乙醇为原料可通过多种方法制氢,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回答下列问题:

(一)乙醇催化重整制氢

原理:C2H5OH(g)+3H2O(g)2CO2(g)+6H2(g)△H1

Ni/凹凸棒石做催化剂,在2L刚性容器中,分别以水醇比为2:14:16:18:1投料(乙醇的起始物质的量相同),反应相同时间测得乙醇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过多的水分子会占据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导致反应速率降低:上图中水醇比为2:1时,各点均已达到平衡状态。

(1)反应热H1________0(“<”)。若乙醇的起始物质的量为n0mol,则K(400℃)=____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

(2)400℃时,水醇比过高不利于乙醇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D三点中,一定未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

(二)乙醇氧化制氢

原理:C2H5OH(g)+O2(g)2CO2(g)+3H2(g) △H2

(3)已知H2(g)+O2(g)H2O(g) △H3,则H2=_____(用含H1H3的式子表示)。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乙醇和氧气,达到平衡状态后增大容器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三)乙醇电解法制氢

乙醇电解法不仅可以利用乙醇本身的氢,还可以从水中获得氢,且电解乙醇所需电压比电解水的理论电压要低很多。

(4)利用如图所示装过(MEA为复杂的膜电极)电解乙醇制氢,阳极的电极反式应为___________,理论上每转移lmol电子,可以产生________L氢气(标准状况下)。

【答案】> mol4L-4 过多的水分子会占据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导致反应速率降低,则相同时间内乙醇转化率降低(合理即可) B H2= △H1 +3△H3 减小 C2H5OH+3H2O-12e- = 12 H+ +2 CO2 11.2

【解析】

(1)上图中水醇比为2:1时,随着温度升高,乙醇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方向为吸热,故△H10

400℃时,乙醇转化率为20%,根据三等式,则

容器的体积为2L,则平衡常数mol4L-4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知,水醇比过高不利于乙醇转化的原因是过多的水分子会占据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导致反应速率降低;BCD三点中,B点水醇比最高,反应最慢,且转化率最低,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水醇比越高,即加水越多,达到平衡时,乙醇的转化率应该越大,现在B的转化率在三点中最低,说明B点一定未达到平衡状态;

(3)已知:iC2H5OH(g)+3H2O(g)2CO2(g)+6H2(g) △H1

iiC2H5OH(g)+O2(g)2CO2(g)+3H2(g) △H2

iiiH2(g)+O2(g)H2O(g) △H3根据盖斯定律知反应ii=i+3iii,则H2=△H1+3△H3;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增大容器体积,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减小;

(4)根据图示装置分析,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电极反应式为:C2H5OH+3H2O-12e-=12H++2CO2;阴极反应为:2H++2e-=H2,根据电极反应式知,每转移lmol电子生成0.5mol氢气,则V(H2)=22.4L/mol×0.5mol=11.2L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用甲苯为原料生产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种常用的化妆品防腐剂)。其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未全部注明),已知酚羟基(直接接连在苯环上的羟基)具有强还原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合成路线中有机物的名称为_______

2)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____

3)写出反应②、④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不必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5)在合成路线中,设计③和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

6)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既含有酚羟基又含有酯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__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2gCO2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

C.常温常压下,0.1molL1MgCl2溶液中含Cl数为0.2NA

D.常温常压下,5.6g铁与足量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直接转化的是(  )

A.C→CO2→NaHCO3→Na2CO3

B.Al→Al(OH)3→Al2O3→NaAlO2

C.Na→NaOH→Na2CO3→NaHCO3

D.Na→Na2O2→Na2CO3→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已知常温下 1L0.1molL-1NaHSO3溶液的pH=4,该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①HSO3-H++SO32- HSO3- + H2OH2SO3+ 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该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可得NaHSO3固体

B.加水稀释该溶液,平衡①正向移动,溶液中c(H+ )增大

C.该溶液中c(OH-)+ c(SO32-)=c(H+) +c(H2SO3)

D.该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0.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药葛根是常用祛风解表药物,它的有效成分为葛根大豆甙元 F, 已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疼、头晕、突发性耳聋等症。以下是以 A 为起始原料合成F 的一种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 A 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B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2) C 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 CD的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____

(3)l molE 最多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molH2 发生加成反应。

(4) F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

(5)B 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________种。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②可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 CO2气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4 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1:2:6:1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6)已知:写出以A为原料制备化合物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机试剂任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NaCO2反应的产物,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己知:CO+2Ag(NH3)2OH=2Ag↓+ (NH4)2CO3+2NH3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

2)先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为ml g,将样品装入硬质玻璃管中,称得样品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是m2 g。再进行下列实验操作,其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填标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硬质玻璃管恒重,称得质量为m3 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称量硬质玻璃管

d.打开K1K2,通入CO2E中出现浑浊 e.关闭K1K2 f.冷却到室温

3)加热硬质玻璃管一段时间,观察到以下现象:

①钠块表面变暗,熔融成金属小球;

②继续加热,钠迅速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反应完全后,管中有大量黑色物质;

F中试管内壁有银白物质产生。

产生上述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固体产物中钠元素的存在形式

假设一:只有Na2CO3 假设二:只有Na2O 假设三:Na2ONa2CO3均有;

完成下列实验设计,验证上述假设:

步骤

操作和现象

结论

1

将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后过滤;

假设一成立

2

往步骤1所得滤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及下表实验数据,写出NaCO2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m1

m2

m3

66.7g

69.0g

72.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矿石时,把浓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加热,意外得到了氯气,MnO2 + 4HCl()MnCl2 + Cl2 ↑+ 2H2O 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nO2是氧化剂B.HCl具有还原性

C.MnO2HCl还原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锰元素的化合物在多个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

1)二价锰的3种离子化合物的熔点如表:

物质

MnCl2

MnS

MnO

熔点

650℃

1610℃

2800℃

上表3种物质中晶格能最大的是___

2)某锰氧化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

3)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___(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