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已知A、B、C、D分别是AlCl3、BaCl2、FeSO4、NaOH四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它们的水溶液之间的一些反应现象如下:
①A+B→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②B+D→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沉淀由白色转化为红褐色.
③C+D→白色沉淀,继续加D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消失.
(1)则各是什么物质的化学式为:A
BaCl2
BaCl2
、B
FeSO4
FeSO4
、C
AlCl3
AlCl3
、D
NaOH
NaOH

(2)现象②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SO4+2NaOH=Fe(OH)2↓+Na2SO4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4Fe(OH)2+O2+2H2O=4Fe(OH)3

(3)现象③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Al(OH)3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Al(OH)3+OH-=AlO2-+2H2O
分析:(1)A、B、C、D分别是AlCl3、BaCl2、FeSO4、NaOH四种化合物中的一种,能相互反应生成沉淀的有: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BaCl2+FeSO4═BaSO4↓+2NaCl,现象为出现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FeSO4+2NaOH═Fe(OH)2↓+Na2SO4、4Fe(OH)2+O2+2H2O═4Fe(OH)3,特征现象为出现白色沉淀,立即变为红褐色.
根据题意,①A+B→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只能为BaSO4沉淀,因为Al(OH)3或Fe(OH)2都可溶于硝酸.②B+D→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该沉淀由白色转变为红褐色,说明白色沉淀为Fe(OH)2,红褐色沉淀为
Fe(OH)3.则可确定B为FeSO4,A为BaCl2,D为NaOH.③C+D→白色沉淀,继续加D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消失,说明白色沉淀为Al(OH)3,C为AlCl3
(2)现象②中,B为FeSO4,D为NaOH,根据亚铁离子的性质即可写出方程式.
(3)现象③中,C为AlCl3,D为NaOH,两者反应生成Al(OH)3沉淀,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可与NaOH继续反应,导致沉淀消失.
解答:解:(1)A、B、C、D分别是AlCl3、BaCl2、FeSO4、NaOH四种化合物中的一种,能相互反应生成沉淀的有:
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现象为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BaCl2+FeSO4═BaSO4↓+2NaCl,现象为出现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FeSO4+2NaOH═Fe(OH)2↓+Na2SO4、4Fe(OH)2+O2+2H2O═4Fe(OH)3,特征现象为出现白色沉淀,立即变为红褐色.
根据题意,①A+B→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只能为BaSO4沉淀,因为Al(OH)3或Fe(OH)2都可溶于稀硝酸.②B+D→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该沉淀由白色转为红褐色,说明白色沉淀为Fe(OH)2,红褐色沉淀为Fe(OH)3.则可确定B为FeSO4,A为BaCl2,D为NaOH.③C+D→白色沉淀,继续加D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消失,说明白色沉淀为Al(OH)3,C为AlCl3
故正确答案为:BaCl2、FeSO4、AlCl3、NaOH.
(2)现象②中,B为FeSO4,D为NaOH,两者反应生成白色Fe(OH)2沉淀,该沉淀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反应为FeSO4+2NaOH=Fe(OH)2↓+Na2SO4、4 Fe(OH)2+O2+2H2O=4Fe(OH)3
故正确答案为:FeSO4+2NaOH=Fe(OH)2↓+Na2SO4、4 Fe(OH)2+O2+2H2O=4Fe(OH)3
(3)现象③中,C为AlCl3,D为NaOH,两者反应生成Al(OH)3沉淀,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可与NaOH继续反应,导致沉淀消失.反应为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改写离子方程式时,AlCl3、NaOH、NaCl、NaAlO2易溶于水易电离改成离子形式,Al(OH)3难溶于水难电离保留化学式,H2O是弱电解质保留化学式,删除相同离子,则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故正确答案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解题的突破口为特征反应和特征现象,如沉淀由白色转化为红褐色是Fe(OH)2转变为Fe(OH)3的特征现象,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可与强碱反应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B、C、D分别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粒子,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反应关系.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粒子,
①请写出A的化学式
NH4+ (或HF)
NH4+ (或HF)

②A和B反应生成C、D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H4++OH-═NH3↑+H2O (或HF+OH-═F-+H2O )
NH4++OH-═NH3↑+H2O (或HF+OH-═F-+H2O )

(2)如果A、C均是18电子的粒子,B、D 均是10电子粒子,请写出C的电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江西模拟)(一)X、Y、Z、L、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阴离子与Y的内层电子数相等,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Z、L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二种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L的元素名称为
;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
H<O<N<C<Al
H<O<N<C<Al

(2)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1:3和2:4构成分子A和B,用电子式表示A的形成过程
3H?+
3H?+
,B的结构式

(3)硒(Se)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与L同一主族,Se原子比L原子多两个电子层,则Se的原子序数为
34
34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
H2SeO4
H2SeO4
.该族2~5周期元素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1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表示生成1mol硒化氢反应热的是
b
b
(填字母代号).a.+99.7kJ?mol-1  b.+29.7kJ?mol-1c.-20.6kJ?mol-1 d.-241.8kJ?mol-1
(4)一定条件下,M与TiO2、C(石墨)反应只生成乙和碳化钛(TiC),二者均为某些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已知.该反应生成lmol乙时放出536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4Al(s)+3TiO2(s)+3C(s,石墨)=2Al2O3(s)+3TiC(s)△M=-1072g/mol
4Al(s)+3TiO2(s)+3C(s,石墨)=2Al2O3(s)+3TiC(s)△M=-1072g/mol

(二)已知A、B、C、D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原子组成的四种微粒,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变关系,且A是种含有18电子的微粒,C是一种含有10电子的微粒.请完成下列各题:
(1)若A、D分别是两种气态单质分子,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F2+2H2O=4HF+O2
2F2+2H2O=4HF+O2

(2)若B、D属同主族的单质分子,写出C的化学式
H2O
H2O

(3)若B是一种含四核l8电子的分子,如果D是一种气态单质分子,B的结构简式为
H-O-O-H
H-O-O-H

(4)若A、B均是含2个原子核的微粒,其中B中含有10个电子,D中含有18个电子,则A、B之间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HS-+OH-=S2-+H2O
HS-+OH-=S2-+H2O

(5)若D是一种含有22电子的分子,则符合如图关系的A的物质有
CH3OH、CH3-CH3
CH3OH、CH3-CH3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如果是有机物则写相应的结构简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B、C、D分别是AlCl3、BaCl2、FeSO4、NaOH 四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它们的水溶液之间的一些反应现象如下:
①A+B→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②B+D→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沉淀由白色转化为红褐色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A
BaCl2
BaCl2

(2)写出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SO4+2NaOH=Fe(OH)2↓+Na2SO4
FeSO4+2NaOH=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4Fe(OH)2+O2+2H2O=4Fe(OH)3

(3)向C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并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l3++3NH3?H2O═Al(OH)3↓+3NH4+
Al3++3NH3?H2O═Al(OH)3↓+3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B、C、D分别是Cu、Ag、Fe、Al四种金属中的一种.已知①A、C均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②B与D的硝酸盐反应,置换出单质D;③C与强碱反应放出气体,由此可以推断A、B、C、D依次是(  )
A、Fe、Cu、Al、AgB、Al、Cu、Fe、AgC、Cu、Ag、Al、FeD、Ag、Al、Cu、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