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已知W、X、Y、Z均为中学化学里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不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W、X依次是 ( )

A.W为O2,X为C

B.W为稀HCl,X为NaAlO2溶液

C.W为SO2,X为NaOH溶液

D.W为Cl2,X为Fe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硫酸的工业尾气可以直接排入大气

B.进入接触室的气体,必须先经净化、干燥

C.从沸腾炉中排出的炉渣可以作为肥料

D.在高温、高压下由SO2和O2合成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上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将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他实验条件见下表。其中铁被反应完消耗时间最少的组别是

组别

c(HCl)/ mol·L-1

温度/℃

铁的状态

A

2.0

25

块状

B

2.5

30

粉末状

C

2.5

50

块状

D

2.5

50

粉末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质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0.03 mol Cl2缓缓通入含0.02 mol H2SO3和0.02 mol HBr的混合溶液中,在此过程溶液的c(H+)与Cl2用量的关系示意图是(溶液的体积视为不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质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实验室常用NaNO2与NH4Cl两种物质的浓溶液混合共热制取少量N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产物除N2外还有NaCl和H2O

B.NaNO2是氧化剂,NH4Cl是还原剂

C.每生成2.24L标况下N2转移0.6mol电子

D.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为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质检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O2后的残余物中提取氯化钾并检验氯化钾中存在钾元素,下列相关实验操作图不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铜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1)工业上利用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冶炼铜。为了测定辉铜矿样品的纯度,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所得溶液加入Ba(NO3)2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辉铜矿与高锰酸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工业上利用废铜屑、废酸(含硝酸、硫酸)为主要原料制备硫酸铜晶体。某含有c(HNO3)=2 mol/L,c(H2SO4)=4 mol/L的废酸混合液100 mL(不使用其它酸或氧化剂),最多能制备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质量为

(3)现有一块含有铜绿〔Cu2(OH)2CO3〕的铜片(假设不含其它杂质)在空气中灼烧至完全反应,经测定,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同。

①固态铜与适量氧气反应,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写出固态铜与氧气反应生成1 mol固态氧化亚铜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上述铜片中铜的生锈率为 (金属生锈率=)。(结果保留到整数)

(4)自然界中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转化为硫酸铜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慢慢地转变为铜蓝(CuS)。

①硫化铜与氧气在淋滤作用下生成硫酸铜等,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写出渗透到地下深层的硫酸铜溶液遇到闪锌矿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请用简短的语言解释该反应发生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第五次调研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L2mol/LK2S溶液中S2-和HS-的总数为2NA

B.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电子数为2NA个,则阳极质量减少64g

C. 1 mol 聚苯乙烯分子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NA

D. 1molMg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含少量Mg3N2)失去电子数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高二12月模拟二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利用其不稳定性用于漂白纸张

B.Mg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造信号弹

C.氧化钠能与H2O、CO2反应,可用作漂白剂和供氧剂

D.常温时浓硝酸与铁不反应,可用铁桶贮存浓硝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