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2173  152181  152187  152191  152197  152199  152203  152209  152211  152217  152223  152227  152229  152233  152239  152241  152247  152251  152253  152257  152259  152263  152265  152267  152268  152269  152271  152272  152273  152275  152277  152281  152283  152287  152289  152293  152299  152301  152307  152311  152313  152317  152323  152329  152331  152337  152341  152343  152349  152353  152359  152367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1)请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解释浓硫酸在酯化反应中的作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浓硫酸作吸水剂,吸收反应生成的水,使平衡右移,增加乙酸乙酯产率
(2)装置中通蒸汽的导管只能插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其原因是防倒吸
(3)进行该实验时,应加入少量碎瓷片,目的是防暴沸
(4)随着温度升高,乙酸乙酯产率不断降低,其原因是该反应放热,乙酸和乙醇不断挥发,反应物利用率下降,故乙酸乙酯产率降低
(5)工业上分离粗产品中的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其流程图如下:

则试剂a是:饱和碳酸钠溶液,方法Ⅰ是分液,方法Ⅱ是蒸馏,
试剂b是浓硫酸,方法Ⅲ是蒸馏
(6)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将乙酸与乙醇反应得到的酯(未用饱和Na2CO3溶液承接)提纯,在未用指示剂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先加NaOH中和过量的酸,然后用蒸馏法将酯分离出来.但他们的结果却不同:①甲得到了不溶于水的中性酯;②乙得到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③丙得到大量水溶性物质.试分析产生上述各种现象的原因:甲同学加入的碱正好将过量的酸中和,所以蒸馏后得到中性酯②乙同学加入碱量不足,所以蒸馏出来的有过量的酸,得到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③丙同学加入的碱过量使生成的酯已经水解为可溶性的醇和钠盐
(7)某同学后来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其中,图乙中a装置的优点是使乙酸和乙醇冷却,回到容器中继续反应,提高反应物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对四支试管中的无色溶液中进行以下操作,由现象判断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现象结论
A滴加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只含SO42-
B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原溶液中有I-
C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有Na+、无K+
D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原溶液中无NH4+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和O3的混合物共16g,其中所含氧原子数为NA
B.1.0L 0.1mol/L的AlCl3溶液中含有的铝离子数为0.1NA
C.28g乙烯中所含有共用电子对数目为4NA
D.1mol金属钠完全转化为Na2O2所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洗净的滴定管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用10mL量筒量取10.00mLNaCl溶液
C.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2~3次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SO2与FeCl3溶液的反应,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该小组同学预测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然后开始实验.
步骤①配制1mol•L-1 FeCl3溶液(未用盐酸酸化),测其pH约为1,取少量装入试管B中,加热A.
FeCl3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Fe3++3H2O$\stackrel{△}{?}$Fe(OH)3+3H+.写出装置A中产生SO2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frac{\underline{\;加热\;}}{\;}$CuSO4+SO2↑+2H2O.
(2)当SO2通入到FeCl3溶液至饱和时,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将混合液放置12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查阅资料】Fe(HSO32+离子为红棕色,它可以将Fe3+还原为Fe2+.生成Fe(HSO32+离子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解释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Fe(HSO32+离子的原因:H2O+SO2=H2SO3、H2SO3$\stackrel{△}{?}$H++HSO3-、Fe3++HSO3-$\stackrel{△}{?}$Fe(HSO32+
写出溶液中Fe(HSO32+离子与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H2O+Fe(HSO32+═2Fe2++SO42-+3H+
(3)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步骤③的实验.
步骤②往5mL 1mol•L-1 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3min,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步骤③往5mL重新配制的1mol•L-1 FeCl3溶液(用浓盐酸酸化)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步骤②和步骤③所得溶液中的Fe2+,其现象为生成蓝色沉淀.
(4)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
Ⅰ.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Fe(HSO32+离子;
Ⅱ.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Ⅲ.加热、提高FeCl3溶液的酸性会缩短浅绿色出现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硫及其化合物有广泛应用.
(1)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ⅥA族.
(2)硒(34Se)与硫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沸点:H2Se>H2S>H2O          b.H2Se比H2S稳定性强
c.Se的原子半径比S原子大      d.SeO2和SO2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3)SO2可用于制H2SO4.已知25℃、101kPa时:
2SO2(g)+O2(g)+2H2O(g)═2H2SO4(l)△H1=-545kJ/mol
H2O(g)═H2O(l)△H2=-44kJ/mol
SO3(g)+H2O(l)═H2SO4(l)△H3=-130kJ/mol
则2SO2(g)+O2(g)═2SO3(g)△H=-197kJ/molkJ/mol.
(4)废气中的 SO2可用 NaOH 溶液吸收,吸收 SO2后的碱性溶液还可用于Cl2的尾气处理,吸收Cl2后的溶液仍呈强碱性.
①吸收Cl2后的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有OH-、SO42-、Cl-
②吸收Cl2后的溶液中可能存在SO32-,取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黄色的溴水,得到无色溶液.此实验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SO32-,理由是NaOH溶液能跟溴单质反应,使溶液呈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 A中加热装置已略).实验过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在各仪器中添加相应试剂.
②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将T型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③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加热A.
④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⑤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⑥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⑦更换试管D,重复过程⑤,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图中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关闭K1、K2,打开分液漏斗的盖子和活塞,向其中加入水,一段时间后分液漏斗尖嘴处不再滴液即证明气密性良好.
(2)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若将制取的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使溶液褪色,其离子方程式为2MnO4-+5SO2+4H2O=2Mn2++5SO42-+4H+
(4)B中的棉花通常会浸润NaOH溶液试剂;实验②中通入N2的作用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FeCl2溶液被O2氧化.
(5)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 Cl2>Fe3+>SO2的是乙、丙(填“甲”、“乙”或“丙”).
过程⑤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过程⑦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有Fe3+无Fe2+有SO42-
既有Fe3+又有Fe2+有SO42-
有Fe3+无Fe2+有Fe2+
(6)进行实验过程⑥时,B中溶液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红棕色,停止通气,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查阅资料:Fe2+(aq)+SO32-(aq)?FeSO3(s)(墨绿色)
提出假设:FeCl3与 SO2的反应经历了中间产物FeSO3,溶液的红棕色是FeSO3(墨绿色)与FeCl3(黄色)的混合色.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证实该假设成立:

①溶液E和F分别为Na2SO3(或可溶性亚硫酸盐)、FeCl3
②请结合方程式和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3中红棕色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Fe3+与SO32-反应Fe3++SO32-=Fe2++SO42-,使c(SO32-)减小,平衡Fe2+(aq)+SO32-(aq)?FeSO3(s)逆向移动,溶液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浅绿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二甲醚(DME)被誉为“21世纪的清洁燃料”.由合成气制备二甲醚的主要原理如下:
反应Ⅰ:CO(g)+2H2(g)?CH3OH(g)△H1
反应Ⅱ:2CH3OH(g)?CH3OCH3(g)+H2O(g)△H2
反应Ⅲ:2CO(g)+4H2(g)?CH3OCH3(g)+H2O(g)△H3
相关反应在不同温度时的平衡常数及其大小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K反应I反应II已知:
K1>K2>K1′>K2
298K1K2
328K1K2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的△S<0(填“>”或“<”);反应Ⅱ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frac{[C{H}_{3}OC{H}_{3}][{H}_{2}O]}{[C{H}_{3}OH]}$,反应Ⅲ是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在合成过程中,因为有CO(g)+H2O(g)?CO2(g)+H2(g),反应发生,所以能提高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此反应消耗了H2O(g)有利于反应II、III正向移动;同时此反应生成了H2,有利于反应I、III正向移动.
(3)如图1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反应I(按物质的量比:n(CO):n(H2)=1:2)中压强为0.1MPa和5.0MPa下CO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计算压强为0.1MPa、温度为200℃时,平衡混合气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是25%.

(4)反应Ⅲ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2图所示:
①试判断t2时改变的条件是增大生成物C浓度或升高温度.
②若t4扩大容器体积,t5达到平衡,t6时增大反应物浓度,请在图2中画出t4-t6的变化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单质Z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可由X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路线制备,其中X为Z的氧化物,Y为氢化物,分子结构与甲烷相似,回答下列问题:

(1)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IVA族,X中化学键的类型是共价键.
(2)由Mg2Z生成Y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2Si+4HCl=2 MgCl2+SiH4↑,Y分子的电子式为
(3)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的酸是氢氟酸;由X制备Mg2Z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Mg$\frac{\underline{\;加热\;}}{\;}$2MgO+Mg2S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中学常见化学方程式:A+B→X+Y+H2O(未配平,反应条件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A为常见的非金属单质,B为某浓酸,X具有强还原性,则Y的结构式为O=C=O
(2)若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Y是黄绿色气体,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3)若A、B、X、Y均为化合物.向A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的焰色为黄色.则A与B按物质的量之比1:4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AlO2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